早晨在菜市场路过鱼摊,看见一位法师和一个中年女子正在买鱼,心里纳闷,这时听见说着京腔的中年女子,一边帮鱼贩把鱼装进塑料袋里,一边对她说“你别给我弄死了”,鱼贩说“不会的,不会的”。
哦,明白了,这一定是买了条大鱼拿去放生的。
一直对“放生”这件事而不以为然,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说,在别的国家,包括几乎全民信佛的泰国,都不做放生的事,只在中国的佛弟子之间很盛行,尤其是还很注重数量。比如,据说“张静初放生了四十七万条泥鳅”。可能中国人喜欢用能看得见的量来表达自己。
当然放生时,轰轰烈烈的,因为你的善心,让受苦的动物重获自由,而不是牺牲在人的口腹之中,那一刻,很壮丽,很煽情,让自己也觉得“我正在做善事”。
但是,修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更不需向自己证明“我是好的”。
佛家的修行,说要管理好自己的“身口意”。“身”是行动,“口”是言语,这两方面,比较外在,大多数人都比较注意。而“意”是指心里的想法、念头、意图。却是最难管理与控制的。
几年前,参加一行禅师的静心营,有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做分享时说自己“虽然是吃素,但心里充满了对别人的评判——我吃素所以我好,你吃荤的所以不是一个好的修行人。这是对别人深深的暴力,意念上的暴力”。看到这个还未成年的小姑娘,真切的反思自己,我很敬佩她,也祝福她已经开始的觉知之路。
所以放生当然很好,但你的意图是什么?是真的对那些动物的苦难感同身受?还是为给自己积功德?
也不是说不要“积功德”。只是这应该是“身口意”一致,自然为善的结果。而不是,为了“积功德”的刻意作为。尤其,不是买一个表面光彩,或买一个“心安”的事儿。
又想起一些大企业家做公益的事儿。香港的影视大亨邵逸夫在内地的很多学校捐钱盖楼,都用他的名字命名,我的母校也有一座“逸夫楼”。让人们不断的被提醒“这是邵逸夫做的好人好事”。而后来又听说邵逸夫早年发家做了许多不算是好人好事的事儿。那么捐钱,就是公益吗?还是买个“心安”,还想后世留名。
“意”是别人无从知晓的,有时,就连自己,也会蒙骗自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更有价值的放生,比如“少对他人评判,少与自己为难”,这是放生别人,放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