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可能会惹得很多人不高兴,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可谓“乱象丛生”:违背教育规律的决策失误,竭泽而渔式的疯狂扩招,杀鸡取卵式的透支未来,形式主义泛滥的各种评估,占山为王式的跑马圈地,缺少科学论证的朝令夕改,吹牛不打草稿的“世界一流”、“全国一流”,自欺欺人的科研至上,至于校园市场化、领导官员化、教授商人化、学生大爷化的“高校四化”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所有这些,熟悉高校的人都不陌生;而身在其中的人,则正在这些乱象中或受益、或受害。
最能体现高校各种乱象的便是高校的竞相更名。据中国教育的最权威机构——教育部披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尤其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高校扩招之后,高校更名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几乎到了接近疯狂的地步,有接近百分之五十的高校都更改过校名,有些学校更名甚至上瘾,居然多次更名。于是,原来的“专科学校”更名为“学院”,原来的“学院”纷纷更名为“大学”,原来的带有某个行业特点的大学更名为综合大学,原来校名中有地方名称的则尽量取其大,等等。一时间,更名几乎成为了高校的一种时尚,谁要是不更名,似乎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高等学校。
例如,四川省原泸州医学院,因为校名中有“泸州”二字,小地方味儿十足,不够“高大上”,于是,2015年便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简称“川医”,但这个校名估计连师生还没有念熟,最近又更换了校名,挂上了“西南医科大学”的牌子,原因仅有一个,“川医”这一简称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的前身(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的简称“川医”混淆,川大华西医学中心校友闻讯后强烈抗议,只好再次更名。您瞧,这么严肃的事情被当成了儿戏一般,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中国堂堂的高等学校!
我想知道的是,这几次更名,现“西南医科大学”即原“四川医科大学”亦即原“泸州医学院”校内各部门更换作废的印章,用一辆三轮车能不能装完?
再如,笔者所在的陕西省省会西安,原来有一所‘’西安公路学院‘’,特色很是鲜明,但“学院”二字却显得档次太低,跟不上“飞速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的步伐”,于是就更名为“西安公路交通大学”。“交通大学”确实高大上,但可惜前面有“公路”二字限制了发展的上限,无法与正宗的“交通大学”相提并论,于是没过几年便又一次更名。这次选择了西安的古称“长安”做了校名。估计这次更名时没有考虑到西安近郊有个“长安县”(现为长安区),不明就里的吃瓜群众都以为“长安大学”是长安县里哪个暴发户办的一所民办高校,结果到招生时一志愿率呈断崖式下跌。不过,这一次校方实在没有勇气再次更名,来年招生时,只好在招生简章中于校名之后加了个括号,说长安大学“非民办高校”,而是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正宗公办院校。颇有点“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味道。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早年的“西安公路学院”后来的“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如今的‘’长安大学‘’并非那种不入流的二本三本院校,而是一所响当当的〔211工程〕大学。
将更换校名称为“乱象”,并非说高校不能更名,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有一些学校升格了或性质变了或隶属变了,更换校名无可厚非,但事实上我国更名的绝大多数高校并非如此,更名更多的是为了求高求大求上。在国家已经明令禁止的情况下,目前以“中国”打头的大学也已有二十多家,冠以大区名称的有五、六十家。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是国家明令禁止,估计我国会有不下一千所冠以“中国”的大学散落在祖国的各个角落,说不定冠以“世界□□大学”、“宇宙□□大学”的校名都有可能在中国雨后春笋般地‘’茁壮成长‘’。
我们知道,高等教育有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要办好一所大学,必须老老实实静下心来抓学科建设,有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有一个真正懂高等教育的领导班子,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有一支过得硬且安心教书育人的师资队伍,有相对完善的办学设施,等等,有了这些,自然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而这,单靠更名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如果能够通过频繁地更换校名就能够实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那高校不妨每天甚至每一分钟都可以更换一个校名。可惜,想通过频繁地更换校名实现提升自己学校层次和办学质量,犹如揪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般不能实现。
高校频繁的更名,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虚火上升”,因为“虚”——身子虚,心虚。“身子虚”是因为高校自身的内涵式发展有缺,由此造成了缺乏竞争力,对自己没有信心,进而“心虚”。因为“虚”,只好拉大旗做虎皮,靠那些所谓“高大上”的校名来给自己扬名壮胆。
中国传统文化中,说一个好汉往往会用“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来形容,而今天,我们的高校频繁地更名换姓,恰恰说明了我们的“虚”,恰恰说明了我们不是一条“好汉”。
你见过世界范围内哪一个真正有实力的高等学校频繁地更换过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