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读张文质老师的《教师的使命》一书。
书中,张老师提出,教师这个职业,其实是这个世界上所有职业中最难的。
大多数人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很寻常、很常态,甚至会有一种错觉,谁都可以当老师。
大家都认为,教师被赋予了一种权利,可以讲课,可以组织活动,可以评价、批评、惩罚,可以对学生提出各种要求。教师是至高无上的!
其实,做教师真的没那么简单。做了20多年教师,总感觉自己越来越不会做教师。
书中提到的很多问题,都是我从未或极少去思考的问题:
我们凭什么做教师?
拿对一个生命的理解来说,你能说理解自己吗?
你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吗?
在各种复杂的纠结中,明确自己能获得内心的平衡吗?
在受到不当刺激的时候,能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吗?
我们凭什么说我就是能够教那些学生学习呢?
我们会说某某老师很厉害,那我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呢?
我对每个具体的人到底了解到什么程度呢?
我们的教学,是建立在对每个具体的人的理解基础上,还是首先要想到教学计划?
我们能不能根据学生的智力状况、情感状态以及个人关注的某些特别的热情点进行教学呢?
在我们内心有个明显或潜意识的想法,就是学生是有分类的。比如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后进学生,那么我们会放弃谁呢?
教师的工作每天都那么艰辛、繁杂,有时是苦恼的,如何能在课堂上充满激情,用情感点燃冰冷的知识?
要想做个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前提是,你是不是真的爱这个职业?是不是真的爱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复杂性,带着自己的文化、智力、情感背景来到课堂的,他与各不相同的人组成一个班级,我们到底是为什么而教?哪些因素是你施教时的选择标准?
我们在教育中过度的考虑了整体的效应,而忽略了具体个人的发展。我们关注的中心并非具体的某个人,而是强调整体效率。教育其实是一个淘汰系统,而非推动人成长的系统,通过筛选的方式进行归类,这是教育的主旋律。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平衡整体与个人的关系?
在这样的价值导向的指引下,作为教师,我们还应该思考:
自己是否适合做教师?
自己是否具备了教师应具有的那些复杂的素养?
自己自身学习与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很多人只有一种心态:等着退休。仿佛,生活是从退休以后开始的。
这么多问题,真的很少思考过,或者说很少认真地思考过。
看来,四十岁学做教育还真不为过!
既然还想有一番作为,还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教师,那就从现在开始,多思考一些问题,多注重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多关注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努力成为孩子们人生路上的重要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