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最大的爱好,除了电视剧就是看书。克里斯蒂不是文艺青年,只是个懒人,不想出去溜达,讨厌体育运动,却又是个闲不住的人,总要想办法打发时间,于是就找到了这个爱好。爱看书的人不一定就是雅人,克里斯蒂绝对是俗人一枚。
翻看小时候的照片,妈妈摆了个挺美的pose,弟弟和我为了一本书在旁边吵架,我记得那书是关于葫芦娃的连环画,老爸老妈刚给我们买了一套,我两应该是在为谁应该分到哪本书而吵吧。
克里斯蒂小时候很爱看童话故事,现在也很爱看,昨天去图书馆转了一圈,来到美国文学区,大部分都是科幻悬疑类型的书,为什么童话故事那么少呢。记得小时候《安徒生童话》才几块钱一本吧,被我翻得快烂了,还仿照他的故事写了好几篇童话,然后寄给那种的32开的小杂志,有一篇还中了,收到了几十块钱的稿费,我还特意跟爸爸爸说赶紧把汇款单换成钱,现在想想,应该留着汇款单做个纪念的。
在高中的时候,克里斯蒂迷恋的书渐渐多起来。弟弟向同学借了《哈利波特》,爸爸不让看,我两就偷偷躲在被窝里看。《三国演义》是老师留的寒假作业,二姨家有一套四大名著,每本都有四五斤重吧,我借了一本三国,在过年的炮声中把那本书看完了。后来,大学之后有看过两三遍,还是觉得很好看,赵云好帅。高中的时候痴迷的杂志也很多,《读者》《美文》是我最喜欢的,那是《读者》好像比现在便宜,每期必买。从学校到家会经过一个小书店,放学后,我和小缺还有几个同学会在教室里再上会自习,然后我骑自行车回家,经过书店,就会听下来看看有什么新的杂志。现在想想,有点抽鸦片的人必须去大烟馆的感觉。高中毕业后,我的杂志也堆了满满一柜子。不过《读者》真的是读书人的知音。以前还给《读者》写过信,述说高中生活的苦闷,被强迫症折磨的悲催。他们真的收到了,看到了,回复了,寄给我一本好像是如何缓解强迫症的小册子。克里斯蒂曾经很想去《读者》做编辑,搜索之后发现《读者》是甘肃的,只好作罢。经常是妈妈带着我逛书店,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亚马逊,我总是挑一堆书,而且全是硬皮的,放到妈妈面前让她结账,书店的阿姨认识妈妈,对妈妈说,买这么多她都看吗?我信誓旦旦的说,我都看。其实,《像上下五千年》《史记》《世界通史》之类的,我只是翻翻,从来没看过,现在放在原来的家里接灰。
大学时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钱,克里斯蒂开始了购书之旅。看的遍数最多的书就是《红楼梦》,有一本封面是牛皮纸,内页是浅绿色版本的《红楼梦》,刚才查了一下,好像已经没有了。那本看了大概五六遍,考研期间还在看,结果放在自习室里被哪个手贱的偷走了,虽然那本书很便宜,好像不到二十,可是陪伴了我好几遍的《红楼梦》,后来又买了一本精装的,却没有看的感觉了,一遍也没有看完过。就好像一个好朋友失踪了,再来一个一摸一样的人,你也知道,原来那个人已经不在了。因为《红楼梦》,看了一堆它周边的书,XX解说红楼梦啊,XXX分析红楼梦啊。看他们的书确实对理解红楼梦很有帮助。由此越来越讨厌薛宝钗这个人。大学的时候还很喜欢余秋雨,他写的书很有文化底蕴,看的人想哭。但仅限于《文化苦旅》 这本,其他的看了再没有这种感觉。印象深的还有《狼图腾》这本书,看了好几遍,有关动物的故事都很打动人心。据说已经拍成电影了,期待。也是在大学认识了我的挚爱三毛。
来北京之后,没有学业的压力了,看的书开始又多又杂。越来越喜欢看推理小说。东野圭吾的一系列,通常我都是在kindle里半天就看完一本,每本书都是一个故事,所以总有一口气看完的冲动。还有美国一些叫不出名字的作家,好多书都是中信出的,写的悬疑,在图书馆借的,真的又厚又新,因为比较冷门没多少人看。我实在搜索悬疑推理电影的时候认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叫克里斯蒂的原因。克里斯蒂活到85岁,写了66部长篇推理小说,不包括短片和剧本,作品总量仅次于莎士比亚,知道她以后,我才开始接触她的小说,还看了小说改编的电影。她是我的榜样。虽然感觉她的写作内容没有东野圭吾的吸引人,但她活在比东野圭吾早很多的年代,在那时已经算很进步的了吧。
经常听同事说,现在买书的速度远比看书的速度快,好多书就是想买,买了又没时间看。克里斯蒂也是,宿舍里堆砌着好几本没看过的新书。还总是想去图书馆借书。图书管理员已经认识我了,昨天跑过来跟我说,你找的那本书还没有,估计被人借走了。其实那本书我已经看过了。善良的人再多点就好了。以后收入固定了,就要开始珍藏书了。我已经在微博上晒过新买的一套三毛了,哈哈,真的很满足。现在上网逛淘宝,就会被舍友土豆说:你别买衣服了,你应该用所有的钱买书啊。我真的是一脸黑线。马上又到暑假了,克里斯蒂从图书馆搜罗了一堆好书,攒到暑假看,因为有图书馆,省下了多少钱啊。感恩我还是个学生,只要不想那可怜的一点实习工资。感恩我有眼睛有脑子有手,可以让我看到中国的外国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往生的在世的,各种各样的人的经历和创造力。最后想引用小缺的话跟大家说:少看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