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儿子有两节课,口才和街舞,送儿子上口才课后,我去了河洛书苑,带了自己的书《认知天性》,这本书从头看了两次还没有看完,这是第三次从头看,今天在图书馆坐了三小时,中午看了一半,写写画画,现在回忆,已忘记了大半,只记得检索的用途和方法,知识识记的三个步骤等等。
检索练习不仅检验知识识记的方法,也是记忆知识的方法,检索练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提取知识和回忆知识。那么我们就要了解记忆知识的路径:
感受器——海马体——新皮层
海马体经过意义识别,信息加工,形成短时记忆。
新皮层是新神经连接的形成,进入长时记忆,但是长时记忆不等于永久记忆,大脑甄别信息,对我们不重要的信息就不要了,就会忘记它。
提取记忆就是检索,检索练习可以通过考试,运用,教别人进行。
我是体育老师,因为学校缺少地理老师,所以我还教授地理课,想当年,姐的地理是不及格的,但是我现在是老师,我必须会教,于是我开始探索教授方法,课前预习,课上提问,课后复习,每次大考前我都要把近三年的卷子做一遍,把常考,必考的提前标记到书上,上课的时候着重讲述,让学生画下来,课后分组背诵,我每周有一天早自习,就安排学生背诵本周学习的内容,当时地理考试就是考书上的内容,挖空填写,没有理解能力题,都是书上的原话,到快考试的时候,我就把书上的重点整理下来,一套完整版,一套挖空背诵的,复习到那一课,就背哪一课,经过这一系列操作,我教的学生成绩特别好,最好的一次100分有十几个,不及格的五个以内。
到后来地理考试改革,考察综合运用能力,考察举一反三,学习迁移的能力。有一年教八年级地理,大家都知道八年级地理知识点特别琐碎,考试题又活,有个女同学,每次上课注意力很集中,也踊跃回答问题,提问书本上的知识也会背,但是一考试就不会,她不知道咋答题,她不清楚应该用哪个知识点去回答问题,一讲解都会,理解题意不清楚,如果当时用穿插练习和多样化练习训练,对她应该效果会好很多,她不会把所学的知识分门别类,知识点没条例,只会一成不变的提取知识。考试就是检索知识的过程。
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是为了运用。
我们教授知识,最终目的是学有所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有个例子,大学教授,选修他的课的学生挺多,但是出勤率不理想,他想了好多办法,想提高出勤率,想出了突击小测验,但是最终没能提高多少,后来他把3次大考划成9次小测验,体现在课表中,测验的内容渐进式,更加开放,重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每次小测验,总有很优秀的作业呈现。老师重视的不是学生成绩的多少,而是学生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的能力。
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给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不是教会了就可以,还要引导学生会反思,会应用,会创新,服务于社会和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