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写网易美学的,有点匆匆忙忙,写得不咋样,今天记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
用户激励手段有哪些
一、 价值激励
特权:
让用户觉得自己拥有特权,形式大概有功能增强、设置门槛、功能解锁等,比如贴吧在一定等级以上才能发帖,游戏通关之后才能解锁下一关,还有支付宝圈子当时的750分限制。等级身份:
强化用户的身份性特征,让用户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形式大概有定制化皮肤、身份勋章、专属效果等,比如QQ秀,微博会员可以自定义背景图片,有小皇冠的标志。利益:
应用内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利益,主要形式有折扣、返利、积分兑现、送优惠券、送服务等,主要见于各种电商平台,或者一些可能发生经济行为的平台,比如云服务、音乐软件。
还有利益双赢的方式,比如分享有礼,某些网站下载量多时上传者会有分成,还有鼓励用户分享到社交网站就会有红包等。
另外,有时候平台会提供更多的曝光机会和资源推介机会,这种资源倾斜也算通过利益来激励用户。
二、 情感激励
- 互动激励:
- 发生在用户之间的动作,最常见于各种社交类APP,通过点赞、喜欢、关注、评论、加好友等动作形成用户激励;
- 发生在平台与用户之间,平台会提供贴心的设计和功能,还有一些细腻走心的文案,官方的活动,最常见于个人特色鲜明、用心就行用户运营的应用,比如launch页面和缺省页面的设计,定期的盘点总结,比如网易云音乐的听歌排行榜,支付宝的账单,以及有一些常规的社区互动。
- 挑战激励:
通过调动用户情绪进行引导,比如开机提醒击败了全国百分之九十的用户,各种好友排行榜,微信抢红包有手气最佳,还有负激励,比如用户不太活跃会失去一定特权,以及360动不动就吓唬用户有漏洞。
总而言之,抽象出产品主要用户的主要特征,理解用户使用这个产品的核心需求和场景,想清楚几点
1) 你想要用户做什么
2) 用户想要通过产品得到什么
3) 你还可以提供什么
4) 用户有没有什么可以被满足的“非分之想” ,这些东西搞清楚了,你自然就知道设计产品的激励模型的核心所在了。
知识付费在国内做得风生水起为什么在国外不火?
人懒想用现金换时间直接得现成的、认为一分价钱一分货、从众心理、认知需求、虚荣心等等这些肯定是共性,国内外肯定都有,我主要说一下为什么国内火而欧美那些地方并没有很大的水花。(知乎的live越来越贵,而quora的主要收入还依然是广告呢)
有人说人傻钱多,收一波智商税,我觉得没有什么数据支持这个观点。
1、内容从免费到付费的过度
我们最终是要为各种知识付费的,可以说这是知识的价值的最直接的体现,而中国正处在这个过度阶段;可国外以及习惯为知识付费,版权意识强,音乐、电影、电视剧、书籍等,一直都是付费的。
2、移动互联网上的各种功能足够成熟
不管是移动支付,还是网络教学商业模式,中国都做得很成熟了,知识付费看起来是十分自然的过渡,好像下一步本应该就是走到这里。
技术上,文字音频视频的播放与加密、移动网络速度足够快、移动支付方便快捷等因素也有催化作用。但技术不足以一个商业模式,只起个支撑作用而已。
3、中产阶级的焦虑
最近感觉啊,怎么好像互联网都是在赚中产阶级的钱呢。
社会浮躁,总想一口吃个胖子,又生怕被时代抛弃,担心被比下去被同龄人丢下,这种情况下,明明不是刚需的这个“知识获取”,因为心理因素而被放大,让大家纷纷加入这场狂欢,就像“书买了就觉得是读了,护肤品买了就觉得变美了”一样,我付费了就觉得哈知识get,心里舒坦。
利用这种心理,运营做得十分到位,鼓吹一波成功学什么的,用户手到擒来。
最后觉得很好奇,四月份有听说关于支付宝也要出小程序的消息,后来没动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