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电视剧《水浒传》里面“大闹五台山”的那一集,看完后心里特别的不是滋味,为什么鲁智深就被“赶出”五台山,而那几个诱使鲁智深犯错的几个“和尚”却没有任何事情,好好的呆在寺里面。可以说是鲁智深的“大闹”五台山是由这几个人故意诱使的,出事后,他们又像没事人一样继续自己的苟且生活。
我们再看“武松血战狮子楼”那个场景,结果就是比较畅快人心,同样都是诱使,王婆就被当地官府凌迟处死,得到社会大众的高度认可,而那几个“和尚”去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一样的场景却有两种不一样的结局,却怎么也让人想不通。
法与犯法的关系
可能是“法不责众”吧,因为诱发鲁智深喝酒的是几个人,而不是一个人,几个人的话就不去惩罚、治罪,治罪的话可能就会引发寺里众僧人的震动,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几个僧人既然敢明目张胆在寺里面引诱鲁智深犯罪,而且别的僧人还不敢指责他们,这说明两个原因:一、他们群众基础很好,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和信任;二、他们要不就是僧人中的“无赖”,众僧人对他们也是敢怒不敢言,怕引祸上身。
我想他们属于后者居多一点,剧情上看他们不像是亲善和睦的人,而长老也不愿意为此事,引发寺院震动和人员调整,所以只好息事宁人,让鲁智深去别处出家去了。
人是善和恶的结合体,在良好的环境里面,人就会养成知廉耻、懂礼貌,有修养,有仁慈之心,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会愿意帮助他人,对外在有一颗包容之心;在糟糕的环境下,人就容易形成不好的性格,养成各种各样不好的生活习惯,而且容易在无知的情况下犯罪。
鲁智深与寺院恩怨
从剧情来看,我们都知道鲁智深性格鲁莽、却生性善良、喜欢喝酒,因为在酒馆看到翠莲父女受到郑屠欺负,实在看不下去就帮助他们父女离开县城,随后又去教训郑关西,不想三拳结果了他的性命,因此犯了人命官司,不得已才出家为僧,从这件事情上足以看到鲁智深的善良和侠义。
鲁智深在寺院的一小段时间里,每天就是吃斋念佛,打坐参禅、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有一次下山在草亭看到卖酒挑的酒后,情不自禁就破戒了,醉酒后的鲁智深晕天昏地,天性完全爆发出来,就有了第一次的“小闹”五台山的场景。
有过一次的情件之后,相信寺里面的和尚应该知道酒对于鲁智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破戒,意味着对束缚的强力回击和反抗。
可是,寺里面几个不怀好意的“和尚”想要赶鲁智深下山,便设计诱使鲁智深破戒,引发他再次醉酒,再次醉得昏天黑地,天性完全爆发,进而出现“大闹”五台山的“雷人”场景。鲁智深犯了这么大的错,自然是不能留在寺里面的,因为寺有寺规,长老再看好他,也没有办法去救他,只好修书一封,让他去相国寺谋生了。
这只是故事,其实职场中这样的事情很多,而且是层不出穷,一个新入职的员工或者空降的上司,如果不能快速融入这个公司的氛围,适应公司的环境,处理好人际关系,那么他在公司就会处处不受欢迎。那时就会有人给他小鞋穿,为难他,委派一些他无法完成的工作,制造他不能“胜任”工作的假象,最后这个职员没有办法,只好辞职,或者被上司领导辞退(就是上司知道事情的原委,也没有办法)。
秦孝公与变法
当然,也有把这种事情处理好的人,古代的商鞅变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商鞅变法这个故事,商鞅担任变法之前是在朝里面没有任何实权的;秦孝公跟商鞅见面交谈之后,认为商鞅是一个革新变法的人才,他就把商鞅招到朝中做了一个类似顾问的职位,反正就是没有实权。
后来、秦孝公通过让商鞅在朝中做一些事情慢慢积累功绩,然后再授予他职权,这样朝中大臣就没有什么话可以说,同时他也在朝中逐渐建立自己的威信,后来秦孝公就直接把自己的亲妹妹嫁给商鞅,来加强巩固商鞅在朝里面地位,这些事情都完成之后,正式任命商鞅为变法的领头人,至此商鞅变法的职位正式任命完成。
试着一下,如果秦孝公直接任命商鞅为变法的领头人,我想要不了多久朝中大臣就会给他出各种各样的难题,让他疲于应付这些琐碎且要命的小事情,那时他那有时间和精力去推进变法,更多的是想着如何与朝中大臣周旋,进而保住自己的性命,而稍有不慎就会引来杀身之祸,变法就会无法推进,更有可能流产,最后不了了之。
总结
鲁智深“出离”五台山的事情,从古至今就一直存在,而且也会一直存在,因为这是基于人性中同类认同,异类排斥而生发出来的一种劣根性。但是也不用悲观,人类也有根治这种劣根性的手段(商鞅变法),通过减弱异类排斥的强度,给出一个相对安全的过渡时间,就可以让大家和谐相处,共同促进共赢的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