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讲一点题外话,毕淑敏的这本书很适合不会写作文,或者自认为不会写,或者自认为会写而又每次作文成绩低出预估,或者写得蛮不错但想达到更好的同学。因为优秀的高考作文说穿了,是在考一个学生的思维深度和与之相应的条理清晰且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
而要想做到这两点,一要平时勤于思考,在处事有所感悟之余,就多问自己事情为何如此,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二要有杰出的语言文字组织能力,并不是文风有多华美或沉郁,但首先要条理清楚,一二三四有没在逻辑地分清楚,其次要像毕淑敏和鲁迅一样,善于用譬例,陈年旧事旧例,一则无新鲜感,二则无新营养,不仅阅卷老师不爱看,恐怕连你自己写完也不想回头再看。
以此单纯为高考作文的角度来看此文,相信你一定会有大的收获:因为文中篇目皆为说理文,无论是材料积累还是观点阐述方式上,都有比较强的借鉴性。
抛却各位同学和家长目前最关心的功利性较强的阅读初衷,此书读完后第二个最想和各位分享的观点是,文中提及的“你明知你的茧,是你自己吐出的丝凝成的,你挣扎在茧中,你想突围而出。你遇到了困难,这是一种必然。但你却为自己找了种种的借口,你向你的丝退却了。”
身兼课任老师和班主任双重职业,我对这段话的感受不能不深。对于同学成长及学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我常常会在听完同学们的问题描述后问,那你觉得与之相应的解决办法是什么?你打算怎么具体做来达到目标?
大部分同学能够很好的回答我的问题,但是到最后常会困惑或者无奈甚至有些认命地说,老师,这是我从小学以来就养成的坏习惯了,积习难改,虽然现在制定了计划,但我估计还是不行。
我当然只能鼓励孩子们,你还没试,怎么知道不行?你还没努力,怎么就断言自己肯定失败?
包括在家长会上,即使在我明确地阐述目前为止我观察到的孩子可以改进的地方之后,依然会听到“老师,我就是个这水平”这种声音。
对于此类声音,我也常想,究竟是什么束缚了我们孩子对自己能力的认识?老师和家长都在积极地为孩子寻找方法,辅助他们制定计划,陪伴在他们身边随时给他们加油鼓劲儿,敦促计划的实施,可为什么很多十六七岁的孩子都依然比较“丧”地觉得自己与别人比,能力确实有限,因而不愿意多吃一点点预期范围内的苦头,宁愿接受己不如人的事实,甚至未来?
看到毕淑敏的那段话,我又有所感悟,或许我们的孩子太珍惜已有的舒适地带了。人在自己擅长的环境里待久了,是很难做出突破自己的选择的。因为突破自己首先需要勇气,其次需要能力,第三需要足够多的对外界的好奇,最后还得看一个人是否自愿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自己。
而往往是否愿意突破自己,外界因素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非常有限的。被人嘲笑一句“死胖子”,有人就会起身去跑步,有人则会回一句“干你何事?”;同理,即便无他人的鼓励和监督,你也能看到一些高度自律的人无论是在健身房还是在户外,都能灵活而坚定地进行健身活动。
真正能决定一个人是否有所突破的,其实是他是否有一颗想成为蝴蝶的心啊!
你若真想得到那些因粗心而失去的分数,你便会一次作业一次作业地强迫自己养成做后检查的习惯。
你若真想提高学习效率,减少重复性作业,你便会认真利用起错题本,发现自己的薄弱区域。
你若真想拥有长久的快乐,你便会在自己设定的目标之路上,享受其中的收获,感谢当中的痛苦。
人人都在作茧,能力强的人的茧可能大些,能力差的人的茧可能小些,可以小茧也能飞出蝴蝶,大茧也未必就舒坦。孩子,当你以“我能力有限”为借口时,你不知道我们有多不忍心看你小小年纪就把自己缚在一个小小小小的茧里面。
也许人的能力终有极限,可是我们活着不就是为了探寻这极限的边界,突破,并再次寻找吗?阖上你悲观又怯懦的“星空之眼”吧!方法总比困难多,你也总比你以为的要强大,你可以不和别人比高低,但你一定要和过去的自己量长短,毕竟,我们生而在世,是为了更好地展翅飞翔,品嗅众香之美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