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1
我们和父母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近日,与三两朋友小聚,提起了刚过去不久的母亲节,大家给出的反应都是迎来了一波预料之中的朋友圈刷屏。
一群离家千里奋斗的年轻人,谈论着都是如何被各种各样的内容煽得潸然泪下。
其间,有位小伙伴一直没有说话,问及缘由,她表示,从小是爷爷奶奶带大,对于母亲这个身份陌生且反感,自然当日也没有与母亲通话。
大家听闻,自然都是相劝,理由也无外乎,出门在外,家是唯一的支柱,不关乎个性坚强与否,只是那里住着思念我们的人之类的。
可她执拗的认为,像我们这样一群幸运且幸福的人,无法理解她的感受,颇有一种与家人老死不相往来的势头。
言尽于此,话题也就戛然而止,不好再继续下去。
细细想来,我的确是一个幸运的人,虽在年纪不大的时候便离家求学,可每日一个电话未曾间断,算来也有近十年的时间了吧,有事的时候多聊两句,没事的时候,也能寒暄问好,聊聊周遭发生的鸡毛蒜皮。
家里不算富裕,但也衣食无忧,偶尔可以外出旅游一番,互相之间也能开得了不大不小的玩笑,算不上多温馨,内心却能时常保持着涟漪漫卷。
前些时间在网上很火的一句话:
“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
听来让人颇为心酸。
人们都天然的认为,亲情是最不需要维系而寄托于血脉的一种最为纯粹的情感,可事实恰恰相反,越是亲近而紧密的维系,越会在受到忽视和不公之后,产生强大的负面影响。
2
为什么家庭间会产生这么多问题?
我想这样的情况肯定会发生在大家的生活中。
父母:“听说你们那里最近要降温。”
子女:“嗯,还好。”
父母:“一定要记得穿秋裤。”
子女:“……”
(可大家还在穿着短裤短裙)
父母:“今年回家要带对象回来哦。”
子女:“嗯。”
父母:“你看和你一届的同学都结婚快有孩子了,你也老大不小的了,趁着我们手脚还算利索,赶紧结婚生个孩子,我们也能给你带带…”
子女:“知道啦,你们烦不烦啊!”
然后挂断了电话。
可子女真的知道吗?也许吧,他们认为,父母在干扰自己的生活和有意无意的逼婚。
可这又真的是父母想要表达的吗?未必吧,他们或许根本就不懂什么是互联网,更不懂为什么自己的闺女怎么就有了一个叫宋仲基的老公,也不知道欢乐颂什么时候从一首钢琴曲变成了五个女孩的故事,更不要说美国队长和钢铁侠打起来的事情了,他们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两个人是谁。
他们只是想在力所能及还能触及你的时候,找一个在我们看来也许不是那么好,但在他们看来还没有那么坏的事情,和你聊聊,仅此而已吧。
只是他们固执了一些,而我们自我了一些。
曾经听一个朋友说过一件事情,每次放长假他都会回家,而且都会往家里带一些年轻人接触的东西,想让父母也和时代接轨,比如:ipad、xbox以及一些新奇的智能硬件,然后教他年过半百的父母,一起玩这些东西。老人年纪大了之后,对于新鲜的事物学习能力和接受成都,要比年轻人慢得多,朋友在反复教了很多次却仍然没有效果后渐渐变得不耐烦,声音也不自觉的提高了很多,语气也开始变得不好起来,这时,母亲默默低下头认真摆弄着手里的ipad,弱弱的说了句:“孩子,我和你爸都老了,变得笨了,不着急啊,我再学学,学不会就不学了,妈给你做好吃的去。”
明明都是想要有更多的交流,想要融入对方现在的生活,到头来,只是让双方都变得不开心。
问题不是代沟,是自我。
3
我们都在用自以为对的方式,在为我们最为珍重的人,做着我们自以为对的事。
父母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受教育环境、更健康的成长,拼命工作,很少回家,将孩子扔给爷爷奶奶,可最本该最为美好的童年,却完全没有了父母的影像——有意识的第一次生日,没有;第一次家长会,没有;第一次考试拿第一,没有;第一次…缺席的第一次,补得回来吗?
而子女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从未想要过的挽回,头也不回的为了梦想而远走他乡,与父母通话的信息似乎在通话记录里已经排到很久远的地方。
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亚米契斯曾说过: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
不要等到疏远,才想到陪伴。
希望趁着我们都还能呼唤对方而对方也能清晰的给予回馈的时候,多一些陪伴吧。
子女都是父母上辈子未了的情人,而陪伴则是最长情的告白。
爸爸对不起
我本该陪在你身边
可是我还有
一场孤独的人生等着我
爸爸对不起
我没有成为你希望的人
因为我还有
一场孤独的人生等着我
我想我会学着改变
努力的给你撑起以后的天空
——尧十三《他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