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西安,有件大事发生了!
这件事就是——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
中国艺术节是具有全国性、群众性的重要国家文化艺术节日。自1987年秋始,原则上每三年举行一届,节期为15或20天,包括音乐、舞蹈、戏剧、话剧、曲艺、书法、篆刻、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与所在省、市的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可见逼格之高啊,所以,那些平时爱装文青的,十一艺节你去看了吗?
我去看了,也去听了。京剧,越剧,秦腔,黄梅戏,芭蕾,舞剧,歌剧,书法,篆刻,绘画,一一看过,欣赏过,如今且回过味儿来。
中国的艺术,细看细想是件极有意思的事儿。
传统国画山水,近景可居,中景可游,远景可观。之字形的构图,层层回环往复,必是由生活起居而起,满足生活需求再转而寻求郊游访友之乐,继而到人迹罕至处,虽不能及,心向往之。虽是极普通一山水小景,也寄居了诗意生活栖居的愿景。
中国的篆刻艺术,咫尺方寸间,精神自见。朱文,白文,公印、私印、闲章,指甲盖大的印章上容得下宇宙苍穹,也不吝于表现芥子须弥。
书法艺术,单是黑白二色,又可衍生出节奏、变化、气势、布局、意境等多重享受。
不管是国画、篆刻还是书法,真真是把每一根线条用美了,这就是中国式的优雅,在细微处见精神,处理得很巧妙,但意境颇丰。
再看中国的戏剧艺术。
看惯了韩流,听惯了流行音乐的人们,是很难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的妙处的。那一举手投足,那一百转千折的唱腔,带来的审美感受,如饮酐醴。
京剧有正统范儿,皇家气质,越剧、黄梅戏、昆曲如小家碧玉,唱腔婉转。秦腔热闹,有世俗味儿。
戏剧如国画、书法一样,在有限的舞台空间内既可以反映千军万马之势,又能营造人物内心独白。至广大,尽精微。气极、怒极,头上帽翅剧烈摆动,双手剧烈抖动,胡须剧烈甩动,观众便知演员内心悲愤至极。人物思想斗争激烈,双眼左右快速转动。千军万马压境,也只需几个跟头连着翻过去便知。也正因有了这份智慧与委婉,《牡丹亭》《西厢记》这样“大逆不道”“违背朝纲”的戏剧经典才得以流传至今。杜丽娘与柳生私订终生也只在梦里,戏里更是一个眼神足够,柳生手按香肩,向下揉上三揉,其间的敌情蜜意已然呼之欲出。真是让人看呆,直呼妙哉,妙哉!正因含蓄,所以隽永。
中国的艺术里,体现了中国的优雅。这种优雅,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千百年来的延伸。中庸,中正平和,其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合一于至诚,至真,至善,至美。“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意思就是人的内心没有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称之为中。发生喜怒哀乐等等情绪时,始终用中的状态来节制情绪,就是和。中的状态即内心不受任何情绪的影响、保持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基础)。而始终保持和的状态,不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自我控制情绪,不让情绪失控,让情绪在一个合理的度里变化),则是天下最高明的道理。
古人言“圣人不动情”即内心不发生喜怒哀乐的情绪,始终是平静安宁祥和的状态,此为中的状态。动情时,也始终用平静安宁祥和的内心来控制情绪,不被情绪所牵引和左右,此即“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的修行目标和修行标准。
中国的艺术便是如此,发乎情,止乎礼,永远不会太过。即使悲恸也不会失态,即使喜欢也仅限于眉目传情。无大喜,亦无大悲。作为线条艺术的书法,更是简约至单纯一墨色幻化宇宙万千之态,传统国画也无夸张性的色彩,大红大绿皆为过,总要找其他色彩破一下。
中国的艺术,便是一个藏,一个找的艺术。创作者把所有的心思藏起来,鉴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循着蛛丝马迹一点点地找,如此才有乐趣,才符合中国中庸似审美。慢慢来,欣喜便一寸一寸出现,心花一朵一朵地开,细水长流,缓缓而过,这便是中国式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