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岁即写出千古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天才诗人白居易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22岁的自己在父亲去世后成了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和弟弟妹妹们的衣食来源。
既没有显赫的家世撑腰,又没有权势朋友相助,白居易只能靠自己的勤奋和才智。他是考试高手,为了备考书判拔萃,他准备了百来道模拟题,成为广受后来考生欢迎的“百道判”。
31岁时,白居易做了秘书省校书郎。四年任期满后,为了能立即当官,白居易决定参加制科考试。为了省钱,白居易和元稹一起搬进华阳观,结伴复习,分摊费用。他为考试准备的一套《策林》在考生中畅销一时,后来甚至被皇帝用为参考答案。
如愿通过制考的白居易被刚刚继位、急需新鲜面孔辅佐自己的唐宪宗李纯看中。短时间内白居易即从县尉、集贤校里、翰林学士升到了左拾遗,还经常受皇帝邀请参加宴会,俨然成了朝中新贵。
衣食无忧,母亲亦有人照顾,白居易对皇帝感激涕零。他将左拾遗供奉讽谏的谏官职责发挥得淋漓尽致,以为这样就是对皇帝的报答。他的赤胆忠心换来的是来自宦官和节度使的仇视,还有皇帝日渐增长的对他的厌烦。
母亲落井而死成了白居易被攻击的导火索,宪宗也放弃了他。815年,43岁的白居易被贬为了江州司马,困在庐山脚下,他以为这就是自己的结局了。
同年,他的好朋友元稹被贬到了通州。元稹7岁丧父,跟着姐夫在凤翔边地长大,14岁入长安考上受人鄙视的明经科。为证明自己不是“孬种”,元稹不断参加考试,803年评判登科,做了校书郎,806年,与白居易一道策试及第,白居易升任左拾遗时,元稹做了监察御史。和白居易一样,元稹也爱提意见。得罪了人的元稹不仅被贬官,还被宦官用马鞭打伤了脸。
和白居易用学佛参禅来表现对被贬的不在乎不一样,元稹是不做宰相誓不罢休的人。为了实现目标,元稹不顾廉耻,结交宦官,如愿当上了宰相,即便被满朝耻笑,他也毫不退缩。
白居易比元稹显得淡泊和洒脱,他喝酒、学佛、写诗,做官倒成了副业,是为了解决吃住行。不再执着于为皇家肝脑涂地的白居易反而官越做越大,最后在刑部尚书任上退休,不仅做了长寿翁,还完整地保留下来了自己的诗文。他的好朋友元稹,不到60岁就死在了在武昌军节度使任上。
人生经历相似的白居易和元稹,虽然对做官的理解不尽相同,却是惺惺相惜的知己,到死都念念不忘对方。因为对做官执念的深浅不同,二人的福寿也大有差别。这大概也是一个性格决定命运的范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