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怎么回事,写作变的困难重重。文章因为隐含敏感字眼,先后被几个平台禁止发布。虽然很郁闷,但我觉得还是应该写下去。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遇见过。一年中总有那么几天,天气阴郁、运气很差。所有的倒霉事就像商量好的,在同一段时间凑到一起。
怎么办?我通常的做法是:自圆其说。告诉自己:“尴尬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过去。总会雨过天晴,这是必然的。”生活中的快乐和不如意犹如一块质地很好的面料的经线和纬线,缺一不可。一个人的成熟,是他有能力面对这一切,并双手接过生活抛给他的任何东西。
再回到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上,其实畅销书作家,大多数时候也并不如意。也为工作发愁,为没有钱给孩子买药发愁,为妻子买不起像样的生日礼物发愁,为没有时间写作发愁,为每一次退稿灰心丧气。不干了,谁爱干谁干去。过后,又会爬到书桌前重新开始。
你不写作,你还能做什么,你还会做什么,还能做好什么。还好,用这唯一的遮羞布裹在身上,告诉那些审视你的人,自己并非一无是处,至少还能写作,不管写的好与不好,都尽心竭力。况且,写作这事儿,不是谁想干都能干成的。这样想的时候,心里会升起一种优越感。干吧!老兄,已经到了该写的时候。
第一次读斯蒂芬金的作品,是拍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彻底被精彩剧情震撼。有一句台词,至今难忘:“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它们的每一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而写作者就是这样一只鸟儿,通过文字挣脱一切现实的束缚,翱翔在自由的天空。
所谓的生命,全然没有好坏之分,而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就像林中有两条路,你选择踏上其中的一条,就再也无法踏上另外一条。重要的不在选择上,而是你如何走好你正在走的路、做好正在做的事情,用什么样的心情面对一切的不如意。我常常回想,当斯蒂芬.金的退稿满满的挂在墙上,压弯钉子的时候,使什么让他有继续下去的勇气?
还是回到《写作这回事》上,看看一个作家如何自我养成。
他说你如果每天花四到六个小时,天天如此——就不会显得的太艰苦。因为习惯成自然,这也是每个写作者的基本素养。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快速投入写作状态,完成既定的任务,天天如此。
一定会有人说:“这事儿,普通人恐怕做不到吧!”是的,你是普通人,可一旦你做到了,你就不普通了。”光是这份坚持,这份自律,做任何事一样成功。坊间流行这样一句话:“优秀是一种习惯。”那些不断成功的人,只不过是把一种最本质的东西,从一件事挪到另外一件事上。
而对于那些能写,而放弃写作的人或者作品很少的人,斯蒂芬.金从来都不屑一顾,他嘲笑他们在那个时间之外干什么?编织阿富汗毛毯?组织教堂集会?崇拜李子?上帝赋予你一件力所能及的工作,看在上帝的分上,你干嘛不做?除了无奈更多的是一种惋惜,说真的,能写而不写,实在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写作虽然可以刻意练习,但不是人人能成称职的作家,而你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和天分,而不写,除了懒惰、除了矫情,你再也找不出合适的理由。写作就是一项工作,不可否认它需要灵感,但灵感也是在写作中被发掘、被唤醒、被激活。正如一位艺术家说过:“专业艺术家不讲什么灵感,“灵感是留给业余爱好者的。”
有没有灵感都得写,它不仅是你的工作,也是你热爱的事业。既然喜欢,就应该每天有固定的输出,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样的话,既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也不能静下心来做事情,久而久之,再热爱的事业,再浓厚的兴趣,也会荒废。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一旦你每天的计划因为某事被打乱,你所有的目标任务不是延迟就是放弃。更可怕的是,一旦有了第一次,以后你还会找各种理由,找各种借口,继续拖延或者彻底中断你干了很久的事情,所以要跟上节奏。一旦你按照既定的规则行事,踩着鼓点、踏着舒服的步子、保持必要的速度,其实是非常舒服的事情。一旦不按规则行事,随心所欲,你的生活将一片混乱。
所以职业家的基本素养,就是在固定的时间有固定的输出。只有量上去了,才会有质的变化。可如果你保持必要的节奏,每天写一点,持续写下去,无论是生活、还是写作,都会步入正规。
斯蒂芬金说:“事实上,我一旦开始写东西,就每天都要写,管他别人说什么工作狂、马屁精什么的,在圣诞节以及我的生日也写。”在李笑来《通往财富之由之路》中说,“所谓的“法定假日”,是国家和集体针对个人的一项权利。扳指一算,双休日加上各种节假日,一年下来,竟然多达100多天,相当一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如果把这些时间用来读书和写作,相当在同等条件下,你比别人多出三分之一的时间。只要能有效使用,也是赚大了。
当然,这也是为保持必要的节奏感。前段时间,罗振宇在「逻辑思维」中,对素养重新解释。什么是素养?准确的解释应为:日积月累出来的修养。一个人有没有素养,意思不是这个人水平高不高,而是指在他身上能不能看到那种水滴石穿的痕迹。每天花固定的时间阅读和写作,才是一个职业写作者必备的素养。
真实的生活多半是未经构思的,我们所有合理预期和精心计划对真实生活的影响甚微。而作品就是一个未必发现但已经存在的世界。作家的工作就是利用他/她工具箱里的工具,把每个故事尽量完好无损地从地里挖掘出来。
一个篇真正好的文章,或者好的小说,不是作者坐在那里,拍着脑袋一点点构思出来。而是用人物的推动剧情,让故事按照自然的脉络发展下去。开始写、或者写到中途的写作者,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故事如何发展,结局是什么样子,完全是被剧情牵着鼻子,走向那片未知的领域。
真正的好文章,甚至不由作者左右。记得列夫.托尔斯泰写完《安娜.卡列宁娜》的时,放声大哭,悲痛欲绝,老婆问他,“你是怎么了?”他说:“我把安娜给写死了。”老婆诧异的问,“笔不是握在你的手中,你不让她死,她怎么会死?”他说:“虽然我在写小说,但剧情的发展根本不由我控制。”
如果把写作比作挖宝藏,宝藏埋在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地方,上帝抓住你,对你说:“朝这里挖。”上帝是借你之手把宝藏挖出来。至于挖上来的是钻石、是珍珠、是金银、是废铜烂铁,你压根就不知道。
没有哪一篇文章,哪一本书,哪一个故事,事先设计好的,让你去填空,画上圆满的句号。而是,你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会遇见什么人、经历什么事。这有点像破案,开始的时候,只有一点少的可怜的线索。通过这个线索,一点点去挖掘、去发现,最终让真相公之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