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前四条重读新感
1、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学习的目的发展智力,老师要做的是在保护和培养学生自尊的前提下帮助其成长。不能只用60分或者90分这个平均分来评定孩子,而应该根据孩子的整体智力发展情况。
2、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其实是有些疑惑的,我们讲课的语速、高低都可以控制,但是如何做到才能使每一个孩子都能理解?既要保证浅层时程度深的学生不无聊,又要保持深奥的时候部分学生不觉得枯燥?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都不一样,怎么能够做到呢?
3、厚积薄发,觉得工作无力,觉得课程跟不上,觉得时间不够用,逃避不是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读进去,查阅资料读懂,走过这段路后,就会发现收获颇丰。话虽这么说,这段路真得太难,不能在自我否定中颓废,不能接连受挫中放弃,一直坚持着读书……愿尽快顿悟。
4、小学三年级之前重视阅读,重视理解,这些仅能保证学生能够跟上正常的学习进程,而小学四年级,学生能够掌握迅速的、半自动化地书写能力,才能保证顺利地学习。
这样来看,我们离合格还有很远。想起来之前学友分享的“美国这样教语文”,从小就是重视阅读和写的能力,布置的作业也是阅读,和这极其相似了。只是网上看到的消息,美国学生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样来看,是不是没有完美的教育模式?
5、对于新知,要经历以下阶段:记住、思考、默写再现、有意的运用、无意的实践。怪不得我记不住,一般我只是做到记住和有意的运用这两项,那其实就是僵化知识,依然是书本上的,所以也就谈不上理解了,故新的学习会吃力。
第五条 “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重读新感
1、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教学里必须要做到精确熟知自己所教内容,并能区分重难点,要求学生记住的关键知识必须反复强调,直至达到目的。但是,这个关键知识不是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的乐趣。
2、我想建议所有的教师们: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
想起学生最近的学习状态,讲什么没反应;让他们自己讲,又嫌弃逐字逐句太简单;针对疑难点讲,异口同声喊不用讲;一提问,站起来结结巴巴,说不全……甚是无力。这就是没有思考、心不在焉。他们愿意刷题,但是如果去纠答案如何而来却静不下心了,如何办?其实上课除了尽力牵涉进一些新鲜话题外,好像也无济于事。
像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给学生大量的学习支架,需要教师有丰富的阅读量,教师本人也有深刻的洞察和理性思考能力,从中能够辨别真伪,可是,欠缺的太多。
沉潜于书海的时候,越发知道自己的无知。可惜沉浮其间,未能着岸,只能带着孩子们磕磕绊绊地前行了。
3、教师也要有“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求知意识。
就比如什么是关键知识?其实我对教诗词的目的是有困惑的,因为一般来说我们是分析词句、懂得意思、会背会默写,这些对于我们的有何用?
直至最近跟着刘老师学习诗词,才慢慢感悟了些,学习诗词恰恰不能有功利性的目的,诗词是美妙的,带领我们穿越千年,感受到生活的丰富性,丰富我们的生活体验,从诗词里寻求精神的支柱,将平凡的生活诗意化,精神富足而美满。如果理解了这些,那么通过对比同类题材不同诗人的作品,很容易就能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例如:“送别诗”就有多种感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从中可以窥见生活的多彩,联系自身,结合当下,学生对现实生活会多一层思考。可惜,往往只停留在分析后的背诵默写,如何将诗词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是我要努力的。
4、知识不是孤立的,要成一个系统,这样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想说新教材提倡的“群文阅读”,从群文中找到共性,放在一起分析比较,也是一个系统吧?
第六条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1、对“后进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2、我总是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问我,——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3、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现在还很难说明,当儿童面前出现某种使他惊奇和赞叹的东西时,他的头脑里究竟发生着什么变化。但是,千百次的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
4、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5、下面从我编的《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里举出两道习题为例。
(1)有三个牧羊人,由于天气炎热而疲倦了,他们在一棵树底下躺下休息,接着就睡着了。调皮的放牧助手用橡树枝烧成的炭灰,把睡熟的人的额头上都涂上了黑。三个人醒来后,都哈哈大笑,每一个人都以为另外两个人是在互相嘲笑的。突然,有一个牧羊人停住不笑了,他猜到了自己的额头也被涂黑了。他是怎么想出来的?
(2)古时候,在辽阔的乌克兰草原上,有两个相距不远的村庄——一个叫“真话村”,另一个叫“假话村”。“真话村”的居民都说真话,而“假话村”的居民总是说假话。假若我们当中有谁突然来到这两个古代村庄中的一个村庄,只允许向第一个碰到的当地居民提一个问题,打听自己来到的是哪个村庄,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提法?
5、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读完第六条,我下意识的反应是《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这本书能不能给我一本。网上一搜,果然能搜到一些,但是肯定是不全的,就这也感慨良多。
想提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我们都知道,可是苏霍姆林斯基不是从补课开始,而是引导阅读开始,创造专用习题本,规划阅读书籍,用心程度可见一斑。
内心深深感叹的同时,也在叹息,一直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可是真把时间给学生阅读,又总觉得没有效果。如今总算找到原因了——过于随意,没有规划。
想起新网师学员们做的班级共读活动,不仅是书香满屋,更是滋养生命,让所有的孩子一同迎向朝阳吧。新学期的时候也要尝试做起来,没有条件做长篇,但是可以找些短篇和学生一起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