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要求:字字过目,划出重点:提示语和答题要求。三个问题带着问:这是什么,谁干什么,这些属于什么。答题时语句力求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68首课内 + 18篇课内文言文 +75首小学名句 + 180句课外名句
不要出现错别字,交待清楚每一笔画,理解背诵抓关键提示语,分析选择。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5分)
《试题研究》P2~P10,学会联想,巧用文字知识,如形声字等知识,联系词义。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词语或词语句中义解释)使用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2分)
熟记P13~18页的词语。分清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成语注意使用对象错、褒贬误用、谦敬辞误用、语义重复、望文生义、大词小用(小词大用)等错误类型。
▋4.下列句子没有(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熟知句子结构:(定)主[状]谓<补>宾。
语病类型:1.无主语2.缺宾语3.语序不对4.两面对一面5.歧义句6.搭配不当7.不合事理8.包含与被包含9.防止不杜绝不等不能同时出现10.三否句“不能不是没有”,反问句中三否,有一否是疑问词“谁”。
语病标志:(1)动词(与主语宾语搭配);(2)并列短语;(3)否定词;(4)两面词;(5)关联词;(6)成语熟语;(7)数量词、表估计、约数的词等。
复习所有周练卷和月考试卷上的病句题。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看选项,找首句,找对应,找关联,排除法。(做题时要划出这些标志性词语)
▋6.名著阅读。(5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排除法,《试题研究》P54~P56熟记,抓关键错误(用笔标注出来)。
(2)阅读选段,结合相关情节回答问题。
熟记所有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繁星•春水》《西游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水浒》《骆驼祥子》《简爱》《朝花夕拾》《红岩》)的主要情节,分清人物特征。概括情节时抓主要情节,突出对人物性格及特别的事件的记忆。必读书目主题要熟知。
(3)读图题要结合文本分析。无论什么题目,万变不离其宗,结合原著回答问题。结合主流赏析回答问题,不要为创新另辟蹊径。
▋7.综合性学习。(9分)
(1)口语交际:分析言外之意:转换角色答;修改别人的讲话:若在原句上修改,只要修改不妥的词,其他不变。若要先找错,再修改。就先指出不妥处,然后建议修改成什么。
邀请类:对象 + 问候语 + 亮明自己身份 + 邀请缘由(材料中找) + 委婉语。
传话类:对象 + 礼貌 + 身份 + 事件(材料中找),
劝谏类等其他类:对象 + 礼貌 + 事件(材料中找)+ 委婉语
(2)图文转换:材料中间找主语(事件照抄),数据中间看变化(横向和纵向都要看),逐年增长还是下降或对某事物的关注率高或低等,同性质的求同存异,合并数据再比较,抓大数,看小数,比较得出结论。
什么事 + 怎么样;或 谁 + 什么事 + 比谁怎么样(或高或低,或多或少,或增长或下降,或以什么为主等)。
多则材料多个结论就一则材料一个结论,调查项目作主语 + 每则材料关键词或主要内容。
多则材料一个结论,就将每则材料的关键词相加组成:什么事+怎么样。
概括文本,提取信息的重点是找出原文陈述的对象,通读语段后作出概括。
(3)仿句:形神兼备,形式相同,内容相关,主题一致。
(4)广告:不求创新,但求工稳,注意题干对修辞及形式上的要求。
(5)书上的专题一一过关。关注时事政治及盐城市的热点话题。
二、阅读理解(55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第8题。(5分)
▋8.(1)描述画面(2分):联系上下文,翻译 + 合理想象 + 形容词。
(2)赏析诗句(3分):抓点表态 + 写了什么 + 写出了什么 + 有什么效果。
炼字(析词妙处):从动词或修辞上去赏析,修辞+效果+感情(注意双关的修辞手法)。解释动词+代入句中表达效果+感情。
表现手法:表态(判断什么手法)+ 作用词 + 对象 + 特征 + 情感。
表达方式:描写与抒情要重点关注。描写:角度、方法、作用;抒情:方式、作用。
(3)表达情感:抓题目、作者、意象、注释、情语、结句读懂后概括。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7分)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课内要背上,课外要联系课内翻译,注意词类活用,要带到句中检查。考前看《试题研究》上的实词总结。重点虚词要记牢,根据上下文判断其意思。
▋10.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1)先翻译后划分;(2)看句子结构形式,看前后有没有相同结构的句子;(3)分清楚是句内断句还是句间断句;(4)看清要求(几处)。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字字落实;(2)关注特殊的语法现象;(3)变单为双;(4)联系上下文,代到文中检查。
注意一些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 居庙堂之高;被动句——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宾语前置——何陋之有;省略句。代词“之”出现在中间,常常被省略,翻译时应该补出。如“欲以(之)击柱”。例:见渔人,乃大惊。判断句——“……者……也”“乃”“此则”等。
注意一些特殊短语格式: “其”在句首出现,后面有问号。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得无......乎?】可能……吧?或许……吧。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2.内容主题理解题。
(1)读懂文意是基础;(2)联系已学文章的主题作出正确的判断;(3)看清题目的要求,按要求答题;(4)紧扣原文联系实际。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6题。(14分)
说明文
▋1.开头事例的作用: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若引用佳词)增强文章语言的文学性。(若设问)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
▋2.说明方法及作用:举例子(具体有力)、作比较(强调突出)、列数字(具体准确)、分类别(条理清晰)、打比方(形象生动)、引用说明(权威有力)、下定义(科学严密)、作诠释(通俗易懂)、摹状貌(形象生动)、列图表(形象直观)……
答题范式:说明方法 + 作用词 + 说明对象 + 对象特征(说明对象及特征在选段中找)。
▋3.“这”“此”指代的内容找最前面的句子。
▋4.说明顺序:时间(程序)、空间、逻辑
▋5.说明文语文的准确性:解释(本义或作用)+ 句中义 + 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变式:XX词能否删掉:四步走(表态 + 解释(本义或作用) + 去掉会…… + 体现了说明文语文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6.概括说明的角度:原文中找,进行适当的整合。
议论文
▋1.论点:(是个句子,是个判断,没用修辞,分清事实和道理)找题目;总分总结构找第一段总写句,分总结构找最后一段总写句。
▋2.开头的事例及引用的作用:引出中心论点(论题),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论证方法及作用:举例论证具体准确地证明了……;对比论证突出证明了……;引用论证有力的论证了…… 论证的内容找段首中心句或总写句。或找本身关键词。
▋4.“……”内容在文中充当什么作用?(故事类充当事实论据;道理的话充当理论论据作用。)
▋5.某段或选文的论证思路:首先提出了……观点,然后运用……论证方法分析论证了……,最后得出了……结论。
▋6.“这”“此”指代的内容:找最前的句子。
▋7.补充论据:要注意前后文的总写句,看看有没有古今中外、正反等隐藏要求。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1题。(19分)
小说
▋1.赏析句子:一看修辞(修辞+效果+感情),二看描写(人物动作、心理、语言、外貌表现……;景物描写、侧面描写烘托……、细节描写刻画……),三看动词、叠词,四看写作手法。细分析,得答案。
▋2.人物形象:从文中找关键词 + 依据。人物心理的话变换角色答。不同文体不同答题公式,万能答案往上写。
文章写XXX,为什么还要写XXX?(对比衬托突出XXX)
▋3.语段的作用。
结构上:开头:开篇点题,总领下文。中间承上启下,结尾照应题目或开头,揭示主题思想。结尾段作用:总结全文。若首尾照应题答:首尾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严谨。
内容上:写了什么,写出了什么,与什么内容照应,解释了什么内容,点明(深化)全文主旨。
▋4.景物描写:营造……氛围,烘托人物……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5.情节填空:一般填词或短语,找文中表主公情感的词(或事件词),看这个词管到哪个句段止。旁边人的情感词不能写进来。
▋6.概括内容:谁+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结果怎样(能点明主题的结果)
▋7.插叙:(1)交代XXX的缘由;(2)为下文写……作铺垫。(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8.文中XXX的一句话什么作用?内容上:写了什么(对象+特征),写出了什么(情感、性格等);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承上启下。
▋9)曲折的艺术:小说中为什么不直接写一次打死白骨精?或一拳打死镇关西或不直接写XXX很厉害?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样写能使故事情节更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妙趣横生,也更能激起读者的兴趣。
结尾的艺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详略的艺术:详略得当,突出主题,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
▋10.口语(方言的运用):亲切生动,通俗易懂,富有地方特色,展现风土人情。
▋11.链接材料:联系文章的内容来答。
▋12.第一人称:直接抒情,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第二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第三人称,叙述直观、灵活,不受时空的限制。
散文
▋1.标题的作用:充当线索、概括主要内容、充当文眼,揭示中心、激发阅读兴趣、一语双关等。
▋2.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或文中写了几件事):谁 + 在什么情况下 + 干了什么事 +有什么结果
▋3.品味语言(分析句子的含义或作用)
方法:
A找修辞:比喻、拟人。把----比作---,生动形象在写出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什么心情),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B、看描写(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4.景物描写:生动细腻地描绘出景物的------特点,渲染——的气氛,烘托出人物的------心情。人物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外貌、心理运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人物的--------心理。
C看道理。若即没有用修辞,也不是描写,就看该句是不是包含有一定的哲理,什么道理。
▋5.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首句或首段: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为下文写-----作铺垫、为下文写-----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结尾句: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给人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让人回味无穷)。
中间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6、写物的散文应注意:
作者赞物是为了赞物,赞人的什么精神,(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就是来赞美人的什么精神。)
▋7、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记住要用第一人称。
▋8.评价感情类的: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文章中心(或作者的情感)来答。如果有联系实际的,就要从生活中选取事例。
▋9.常见修辞及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增强气势,长于抒情。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10.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1.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人物描写:(1)肖像描写(即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4)语言(对话)描写(5)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景物)描写(2)社会环境描写(3)场面描写
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或间接描写)
▋12.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叙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史抒怀)
▋13.表现手法
(1)象征: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2)对比:突出对比物的特点,起突出强化的作用。
(3)衬托:衬托的作用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更鲜明地体现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
(4)反衬:为了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更能鲜明的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
(5)欲扬先抑:更能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某种品质,使赞扬或批评更为强烈;还能使文章行文富有波澜,制造曲折,避免平淡。
(6)侧面描写: 另辟蹊径地表现事物,体现事物的另一个侧面。
三、写作(60分)
▋1.作文素材4篇,写自己,写家人,写校园,写社会
▋2.列好素材提纲:如小标题、日记式、题记式、镜头式、段首中心句式,书信式。
若写自己,写哪几件事;若写家人,写谁,写哪几件事;若写校园,校园生活有哪几件事,写哪几件事
原则:巧用作文素材,确保作文有亮点,有感人之处。语言优美活泼。结尾用三四句议论的话揭示主题。 逻辑,逻辑,逻辑。
▋3.考试时善于运用作文素材,将好的作文素材的故事、语言对接起来。尤其是借用开头。善于用歌词开头结尾或诗句或抒情或排比句开头结尾,增添文采。
▋4.注意审清题眼。“也”“还”“不一样”等要用对比开头突此题眼。
▋5.点题句在文中至少出现三次以上,首尾中间。段落五段以上。用小标题至少三个,力求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用题记要凝炼,富有哲理,突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