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静和她的《沈阳啊沈阳》是一代沈阳人的回忆!
1988年这首歌充满沈阳的大街小巷。但是之后曾静就淡出了沈阳人的视线。有人说曾静离婚了;有人说她出国了;有人说她出事了,那么这些年她做了什么?
由沈阳演艺集团、沈阳歌舞团创排的大型音乐情景剧《沈阳恋歌》昨日登陆盛京大剧院,在今天的彩排现场,掌上博物馆独家采访了久违的曾静。
《沈阳啊沈阳》最初叫《馈赠沈阳》,当初磁带上自己连名字都没有
干练清爽的短发,不时发出几句沈阳口音,说起话来干脆利落,透着沈阳人的直爽性格。曾静说她见到沈阳人就觉得亲切,在北京只要发现有辽A的车牌,她都要盯着看几眼。谁说沈阳不好,她都要反驳。“沈阳人不假,真诚!我爱沈阳 !”
谈起《沈阳啊沈阳》现在很多90后都不清楚。曾静首次谈到了这首歌唱红的细节:这首歌出自1988年,当时北国音像出版社要出版一本磁带叫《行人的眼光》,但是磁带卖的不好,A面第一首歌是非常重要的,就有人找到了当时辽歌的台柱子曾静。
“这首歌是从哪找来的,我都不知道。盛情难却,就录了。这首歌耳熟能详,我听两遍,就记住了,唱起来真是朗朗上口。后来就在沈阳电台的听众点播节目中火了。
“我朋友就听见了,曾静这不是你唱的吗?但当时电台并没有说歌手的名字,那时也没有炒作、打知名度一说,我就给主持人打电话,说这首歌是我唱的,你在电台里说一声。因为这盘磁带是别人的专辑,我只是帮忙录了一首主打歌,磁带上没有我的名字,当时也不叫《沈阳啊沈阳》,叫《馈赠沈阳》。 ”
结果这盘原本“滞销”的磁带因为曾静这一首歌,卖了100多万盒。这在当时简直是天文数字。曾静彻底火了。
连修鞋的都能认出她,走上街上有人跟她比个头
曾静介绍,后来在电视台录的青年节晚会,她穿个黑裙子,梳个马尾辫子,又唱了这首歌。当时还没有MV,后来这个模糊不清的影像被无数人传看。曾静出名了,她走在街上,就会有人悄声议论,这人不是曾静吗?还有的在街上跟她比个头。她到街上修鞋,连修鞋师傅都认出来了,疑惑地问她,你也修鞋啊?!
1990年由辽宁省音乐家协会主办“曾静毛宁双星演唱会”大获成功。当时在电业体育场演出了4场,真是一票难求。曾静说一场的演出收入只有200元,现在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时演出的氛围、观众的热情就是不拿一分钱都是值得的。
毛宁去了广州发展,她为了家庭选择去北京
双星演唱会后,毛宁选择了去广州发展,此后被全国广大观众认可,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一线明星。
毛宁当初曾希望曾静一起去广州发展,但曾静更多考虑的是家庭 。曾静的老公是一名钢琴调音师,夫妻恩爱。如果当时去广州,肯定也会被更多的人认识,但娱乐圈的艰难,对于已婚的她来说要牺牲很多。
1996年,因为排演节目,她被借调到中国煤矿文工团。1998年正式调入至今。
关于说她离婚、出事的谣言,曾静说,朋友也给她打电话说了这件事,她一笑了之,这说明大家都非常关心我,还记得我。
最初进入北京的时候,由于关系还没进来,她每月只能拿500元的工资,拿了一年半,更失落的是她犹如从巅峰掉入波谷的感觉,置身陌生的城市,没有人再认识她了,更没有熟悉亲切的乡音。深夜总是无法入睡,想家,想回沈阳,但她都咬牙挺过来了。
曾静说,她特别喜欢吃沈阳的大茄子和酸菜。可在北京吃不到这种家乡的味道。
《 沈阳啊沈阳》被档案馆永久收藏
曾静获得过很多奖,2002年荣获全国听众喜爱歌手即《金号奖》十佳歌手称号等。多年来她不仅经常下矿演出,还去了加拿大、意大利、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演出。
尽管她的工作、生活都很忙碌,每年都会回沈阳,她得父母仍在沈阳。“沈阳变化太大了,每次回来都有惊喜。”她说,沈阳人没有忘记她。有一次,她特约来沈演出,这一天又正是父亲的生日,为了不影响演出,她没顾上回家。当有关领导无意中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就买了生日蛋糕为老人家送去。这一举动让曾静感到还是家乡的人最亲。
去年,沈阳市档案馆将曾静唱的 《 沈阳啊沈阳》永久收藏,这让她非常激动。
想在沈阳开演唱会
曾静有一女,1.75米的个头,长得很漂亮。但女儿没有继承她歌唱的基因,学的是金融,目前在澳大利亚。但女儿也经常在学校当模特走台。
曾静现在的愿望就是想在沈阳开场演唱会。“没想到这次演出算圆了自己的梦,,排练时我哭的不得了,千言万语表达不了我对家乡的眷恋。”
在大型音乐情景剧《沈阳恋歌》中,曾静将本色出演一名沈阳歌手沈梦,离家多年后,带着梦想和思念回到沈阳的她重拾亲情、友情和爱情,再次唱响曾伴随她走遍天涯海角的《沈阳啊沈阳》。因女主角是以她为原型,她的一些经历也在剧中呈现。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曾静的演技被赞丝毫不亚于专业演员。
音乐情景剧《沈阳恋歌》将以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为观众显示了一幅幅鲜活的多彩画卷,它将观赏者喜爱的主流艺术形式“歌、舞、乐、说、演”融为一体,与舞台上的“声、光、景、效、影”相得益彰。
该剧的编导苏杰,也是沈阳籍著名编导,被称为“奇才艺术家”。苏杰编导1991年在沈阳歌舞团编导的大型舞剧《月牙五更》获文化部“文华编导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