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①;使民重死而不远徙(xǐ)②。虽有舟舆(yú)③,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④。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
什:十。伯:百。
徙:迁移。
舆:车子。
结绳:远古时原始人没有文字,在绳上打结来帮助记忆。
【翻译】
让国家变小,不增加人口。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徒。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机会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中去。使人民有香甜美味的饮食,漂亮华丽的衣服,安适稳定的住所,欢乐的风俗。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彼此也不互相往来。
【解读】
这一章老子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国”模式——小国寡民。在老子的“理想国”中,没有战争,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不用智能,却可以自得其乐。老子认为,理想的国家不宜过大,人口也不宜过多。
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征:战乱、压迫、贫瘠、饥饿、荒淫、贪婪……面对这样一个时代,老子为我们设计出了一个“理想国”的模式:国家规模很小,就像一个安静的村落;国中的百姓很少,但是人人富足,生活安定,各种器具应有签有,但是人们都不去使用这些器具。
老子通过描绘“小国”里的人们的生活和交际情况,道出了老子的处世观和生活态度。老子认为,比邻国家的百姓可以“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向来反对“多智”,他认为人民心智机巧过多就会导致祸乱,所以他不主张人们往来。
老子在本章塑造了一个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一个小国寡民的乌托邦。这里国家不大,人民稀少,生活资料充足却不奢侈,百姓安逸却不沉湎于享乐,国与国之间相邻,却没有争端。在这里百姓饮食甘甜,服装美好,居所安适,可以说是乐生安死,无忧无虑。
老子之所以构建出这样一个乌托邦,是因为看到了当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现实。他一方面将现实和理想对比,从而告诫君王应采取无为而治的治理方式,不可任意干扰残害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