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精彩纷呈的中国传统文化里,古代教学思想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为我们呈现出别样的光辉。
先秦诸子百家各具特色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汉以后,儒家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成为正统,儒学也随之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正统和核心。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与哲学政治融为一体,带有强烈的血缘关系,宗法制度色彩,强烈的中庸气息,朴素的辩证法……简而言之,传统的教育思想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汇,是学思与智慧的碰撞。而其中的中国古代教学思想可以用“修”来总结。修,既指修身,又指修养。古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流传千古的名言“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有教学工作里,离不开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而教学思想里的“修”即是针对老师和学生。
就老师而言,“修”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到孔夫子教导的“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这就需要从三个方面开始着手。
一: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中国古代教育家认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的自然秉性也不一样,所以教育方法也应因人而异。特别重视启发教育,注意开发每一个人的智力潜能。孔夫子在<<述而>>中提出“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因此也极其欣赏举一反三的严渊。
二:循序渐进由博返约
孟子认为教学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流于急躁。
三:长善救失教学相长
这是《礼记》提出来的:“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者,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者也。”
四: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荀子言:“诗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严师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学生在教学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俗语云:“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要想真正获得知识,这就需要学生主动参与,从而进行独立思考。“温故知新,学思并重”生动而形象的解释了这一过程。
<<论语 学而>>孔子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本身就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只有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只有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才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者,由已知探求未知。
中国一跃上下五千年,孔夫子的时代早已时过境迁,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并未扼杀在历史的年轮碾转轮回里,它仍旧焕发着新的生命力并对当今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做到学思结合,并处理好教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