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一个豆腐坊开始,传承28世700余年,曾富甲天下高官满朝,也曾随大清朝一起化作历史尘埃。至今,只留下一座大院,化作民族建筑文化的瑰宝供后人凭吊。这是灵石王氏的故事,一起来看~
话说今天的故事呢,咱们得从大元朝讲起。话说元仁宗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这山西太原附近有一户农民,户主姓王名实。要说这王实呢,也没什么特殊的才能,除了农民的本行种地的本事不错,还有一个手艺就是做豆腐。咱都知道,这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啊,汉人这是劣等人,老百姓日子过得是很苦的。到了这皇庆年间,王实一家人日子估计实在是过不下去了。没办法,树挪死人挪活啊,王实只好带着一家老小,开始了向南迁徙的旅途。谁想这一去,可正是,黄金万两啊!
一、山西王氏的发家路
王实一家往南走了不短的路程,到了一个叫做静升的地方。或许是这地名里带个静字吧,王实就在这里安静了下来。他买了一片地,不太大,又开了一个同样不太大的豆腐作坊。可这之后,王实和他的后代们,就如这里的地名一样,安静的升了起来。他们从豆腐作坊起家,开始逐渐的投资各种生意。尤其是静升那地儿里吕梁山不太远,稍有家财之后,王家的后人就开始通过吕梁山脉,把中原的特产贩到少数民族的地方去。通过边贸,王家赚到的大钱,真正的发达了起来。
在咱们中国古代呢,大家都知道,单纯的做买卖,有钱,这是很不保险的一件事儿。尤其是王家这种靠边贸起家的,官府稍不高兴治你个通敌抄家一点毛病都没有啊。所以古代的很多买卖人富了之后,都会选择向权力靠拢。给当官的送个钱,或者给自己买个官这都是很常见的事情。比较有远见的家族呢就会悉心地培养自己家族的后代,好好读书,将来当了大官咱不就朝中有人了么?这王家呢当然也是走了这么一条路子。而且最关键的是,他们走的可谓是风生水起!
300年后,到了明朝的天启年间,王家已经是“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静升王氏源流碑记》)。要知道,不管是读书做官也好,经商发财也罢,这都是要有个积累的过程的。虽说碑文中描述的情况是明朝末年,但可以想象,王家应该是从明朝的前中期开始就已经走上腾飞的道路了。而到了清朝的乾嘉时期,王家更是不得了,做买卖的通过边贸成为一方巨贾,而当官的更是高爵显贵有一百多人!
咱们大家都知道,咱中国古代社会里,做买卖也好当官也好,有了钱之后呢和今天不一样,大家通常不是想着怎么用钱去投资,让钱生钱,而是想着回头去买地盖大房子。这可以说是农业社会固有的一种观念吧,连商人都不能避免。所以当王家兴旺发达之后呢,也是走上了这条挣钱——买地——盖房的循环道路。这一建设的过程持续了300多年的时间,最终给咱们今天留下了一大片生动反映晋商辉煌时期的建筑群——王家大院。
二、王氏的遗产: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是王氏家族数百年逐步扩建而成的故居,也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
经过从清末开始几十年的战火,王家大院多有损坏,今天留存的大约还有4.5万平方米,分东西两片区域,这些是1996年以后重新修复的。东边的一片称为高家崖,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主体部分有35座院落340余间房子。整个区域的建筑布局非常规整,中间三条街道是主院,而书院、厨房等配套设施分布左右两侧。整个建筑的布局更类似于官府建筑,这也是王家大院与乔家大院等晋商大院不同的地方,或许与王氏历史上多出高官显贵有关吧。
西边的一片称为红门堡。这片区域建于乾隆年间,有88座院落700余间房子。整个区域的布局很有意思,以中间上干道为轴心贯穿三条横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王”字,可谓匠心独具。整体建筑风格在保持官气贵气之外,又借鉴了江南私家园林的一些设计风格,所谓“一关辖三门,三门通四院”,内有九曲回廊,给人曲径通幽之感。
王家大院最具有特色的是它的“三雕艺术”,也就是木雕、石雕和砖雕。其数量之大、手艺之精美、内涵之丰富都是举世罕见的。王家大院内能够看到的各种木制、石制和砖制构件上,多有雕刻,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专门的装饰类雕刻作品。雕刻的技法上从浮雕、圆雕到阴刻阳刻,基本上中国古代的雕刻技法在王家大院里都能见到。而雕刻的内容也是从日常生活到宗教内容到装饰美化无所不包。也难怪王家大院被称作是“中国民间雕刻艺术的宝库”呢。
好了,关于王家和他们的王家大院,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各位喜欢。
(作者:浩然文史·李一鸣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