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彩霞
阳城县城北有一座名山——仙翁山,相传三国时吴国方士葛玄曾在这里修炼丹术、治病救人,山下就是阳城县文化名乡,“十山九回头,万泉涓涓流”的寺头乡。如今,又有一位老中医在这里四十余年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大家都亲切的称呼他“董神医”,他就是寺头乡北下庄村人董显辉。
学医,源于见证了刹那间的神奇
1971年,董显辉小学毕业了,在那成分论还没有烟消云散的年代,富农后代的帽子紧紧扣在他的头上,他也因此过早地结束了校园生活,无奈地投身到农业生产的劳动中去。
那一年,他只有14岁,物质生活的匮乏对于他的家庭毫无例外,他因此长的个子矮小,面黄肌瘦,长大后做什么,父母为此忧心忡忡。几经商榷,他被他的姨夫,当地有名的老中医 刘 培林领回家中当学徒,对于这个决定,他不认可,也不反对,但是真在对学医有了兴趣,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
那年秋天的一个中午,一对中年夫妻搀扶着一个年轻人来到他姨夫家里就诊,那个年轻人弯着腰,脸色苍白,满头大汗,口中不住地喊着疼。刘大夫迅速打开药箱,取出一个小布包,抽出两根白线和一根比缝衣针略微粗些的银针,拉住年轻人的右手,在他的中指和无名指上缠上白线,用银针在扎着白线的两根手指头前段扎了几下,年轻人的手指前面立刻冒出了两股黑血。眨眼间,年轻人站直了腰,说,好了,不疼了。
幼小的董显辉亲眼目睹了治疗的全过程,扎几针放一点血,竟然就治好了肚子疼,神奇的中医之术霎时间震撼了他的心灵,立志做一名医生治病救人,从此成了他一辈子孜孜不倦的追求。
针灸,只为寻找最低廉的治病方法
1974年,1975年,在那阶级斗争的硝烟还在到处弥漫的时代,穷,依然是一个可怕的字眼,因为穷而耽误治疗,在那个时候的农村屡见不鲜。一个八岁的孩子死了,莫名其妙,一个人的老婆得了痢疾,也撒手人寰,职业的敏感让董显辉一一上门看个究竟,所有的原因只有一个,没钱!没钱!没钱!因为没钱,一个在家里硬等,一个去找树仙寻求神药,这不该逝去的生命深深震撼着董显辉敏感的神经,如何在缺医少药的农村,给乡亲们带来生命的希望?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然而面对贫穷,他也无能为力,去哪里才能求得不花钱买药就能治病救人的良方呢?从此,他一面扑进晦涩难懂的中医典籍里, 从基础的《脉诀》、《药性》、《汤头》,读到《黄帝内经》、《伤寒论》、《针炙甲乙经》,一本一本慢慢啃,另一方面 更加发奋学习按摩推拿技术,用心地收集最廉价的治病救人的方法。1976年的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董显辉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讲述了运城焦顺发医生用针灸给广大患者治病的消息,他大为振奋,第二天就拿上报纸去了运城,二次拜师,幸运的是,焦大夫感动于他勇于求学的精神,欣然收下了这个徒弟。刚开始,谁也不相信这半大的毛头小伙,董显辉就对着穴位图在自己身上尝试、揣摩,终于学得了过硬的针灸技术返回故里,从此,那小小的银针须臾不离陪伴在他的身旁,一晃过去了四十多年。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位病患
“中医不是万能的”,这是董显辉最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虽然屠嗷嗷的青蒿素已经让世界对中国的中医中药刮目相看,虽然几十年来 ,他的银针给无数的偏头痛、腰腿疼、偏瘫的患者带去了福音,他的名字也在芦河岸边家喻户晓,但是,他也从不随便夸大中医的功效,也不恶意贬损西医的长处,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位病患。
从1988年参加华北地区第四届中医针灸交流会与国医大师贺普仁合影至今,他得到的荣誉数不胜数,只二零一二年六月,《当代中国医学研究》编撰委员就为他的《说古道今测血压》和《就“化瘀通腑法”对于脑中风的治疗》颁发了两个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荣誉面前,他依然不骄不躁,他始终认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只有踏踏实实为老百姓看病,才不负当年发奋学医的初衷,至于诊金,朴素的乡亲们有时候就是带一点小米、核桃这样的土特产,他也丝毫不以为意。
最美不过夕阳红
现在的董显辉是位名副其实的花甲老人,一辈子治病救人,没有一丝闲暇,如今儿女都事业有成,他本来可以安享晚年,含饴弄孙,却没想到变得更忙了,一方面络绎不绝的病人离不开他,职业病,富贵病,多少人希望在他的银针下妙手回春,另一方面,随着悠然阳城旅游事业的欣欣向荣,他另一个“诗人”的身份也被寺头乡政府领导所熟知了,他也毫不推脱,欣然用手中的笔为家乡的山水古建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为美丽乡村建设描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此又戴上了一顶阳城新乡贤的特殊桂冠。
是药三分毒,如何把老祖先千年不朽的岐黄之术在自己手中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永远是董显辉最大的梦想,现在,他每天上午背着他的小包在县城最大的药房“同仁堂”坐诊看病,其余有空的时候,开始在宣纸上着手抄写《黄帝内经》,他计划有生之年一定抄写完毕并且全部加上自己的注释。很多人知道他一辈子用毛笔小楷写药方,长期以启功大师的书法为摹本,他受聘为寺头中学的书法辅导员,绝非浪得虚名。这项浩大的工程完工以后,必将给后辈儿孙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是什么支撑着这位老人在医学的道路上走的坚定,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精彩?反复咀嚼他大门口手书的那副对联,也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仰以察古俯以观今 虚可引和静可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