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读书笔记
这是一本脍炙人口的好书,从人性和史料细节中发现历史的鲜活和真实面目。作者李亚平被认为是黄仁宇之后最会讲历史的人文学者。而我认为这本书的精彩超过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从人的视角解读历史诠释帝王将相,同时文章轻松有趣,让人爱不释手,读后印象深刻,感慨故纸堆的历史竟然可以如此有温度,有趣味。历史不是昨天,它是今天和明天。历史仅仅是发生在昨天。
一·赵匡胤的卧榻情节。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句话一语道出了中国帝王政治文化创痛最真实的内涵,实力加暴力原则。在赵匡胤灭掉南唐后主的时候说了这句话,直到今天还左右着许多中国人头脑。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和刘邦,朱元璋这些开国皇帝相比显得十分的大气。这种大气建立在他对人情世故烂熟于心,对宏观大势与人的微观心理都有极强的洞察力上。在对有宋一朝的制度设计上,赵匡胤因为卧榻情节也是颇具苦心。为了防止各级官员离心离德,他在干部上实行了官,职,差相分离的制度。这样一来,本部门的官员不一定管理本部门的事物。官只是用来确定官位高低,俸禄收入多少,职,代表一种荣誉或才能的肯定,如大学士,学士等,并不担任相应的馆阁职位。差遣,才是官员们担任的实际职务,代表了真正的权力与责任。赵匡胤设计这套制度的本意就是让各级官员都找不到北,这种绕山绕水的制度,让官员们不知道自己是谁,因为不管你有多大的官,多大的职,只有被皇帝差遣下来才能够明白自己是个什么东西。所有人对于自己未来可能履行的实际职务都是一片茫然。就连上任职时间文官也只有三年,武官只有四年,官员们感觉在目前的位置上只是个零时工而已,客观上增加了大宋帝国官员利用职权配置自己势力的难度,于是自然难以危害朝廷。但同时,随着一些人有官,有职而没有差遣,一年年新入官场的新鲜血液,闲官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冗官的问题因此出现。在军事制度的设置上,赵匡胤用文官来制约武官,各级部队的统帅也由文职人员或则宦官担任,职业军人即武将,必须在文官的节制下指挥军事行动。赵匡胤以自己看到的以及自己经历的黄袍加身毫不怀疑的认为,武官武将对朝廷的危害远远超过了文官。所以以文制武政策相辅相成相映成趣的则是偃武修文,倡导文教的基本国策。出身纯粹为赳赳武夫的赵匡胤开创个了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最为辉煌的时代,这与他制定的基本国策显然是分不开的。在那个时代,世界最繁华的十大城市里,大约至少有5个以上在中国。在那个时代,帝国汝窑定窑钧窑哥窑从当时到现在都是全世界的珍宝。在那个时代我们已经有了许多私立大学,那是我们最大的一所私立大学的学生人数已经达到一万人,它是白鹿洞书院。在那个时代,曾经产生了比任何时代都多得多的响亮名字,寇准,包公,杨家将,狄青,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柳永,苏东坡,司马光,秦观,黄庭坚,宗泽,李刚,岳飞,韩世忠,梁红玉,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文天祥还有及时雨宋公明,打虎武松,豹子头林冲,花和尚鲁智深。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中国在全世界最文明最富裕最发达也是令中国人最痛心的大宋帝国。赵匡胤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切都与他的卧榻情节有关。
很多时候真理前进一步就是谬误,赵匡胤的卧榻情节就说明这一点。在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在重新避免了以他自己当上皇帝方式重演的地方武将叛乱局面出现的同时,这个帝国的冗官,冗兵,导致了帝国的积贫积弱。
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思考。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个旗鼓相当的智者,在同一个时代成为了政治上的死敌。台湾作家柏杨先生认为王安石有超人的智慧,王安石的经济思想比司马光超前太多,司马光对于财政,金融以及其他涉及经济学方面知识,他在实践上缺乏经验,理论上缺少研究。然而天还没有亮但是王安石起的太早了。但是在对帝国政治与社会运行的机制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具有的深刻洞察和了解,王安石比起司马光那叫望尘莫及。所以王安石变法带有了浓重的理想化色彩。王安石不惜与众多亲人,朋友,同事反目也要忠实于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坚定而执着,司马光表现出了同样的执着,他反对变法不听任何不同意见,将变法新政全部废除,包括于民于国两相便利的免疫法在内。这种令人敬重的品质与完全拒绝不同意见相结合时,在这两位伟大人物身上,让人产生一种感觉,美好的品格被不适当的过分的滥用了,于是政治宽容,理性精神,必要的妥协与长远的目光全都不见了,坚定变成了刚愎自用。
思想发展在时代进步之前,超越了现实,天还没有亮,人就起早了,也是一种悲剧。这样的人不仅孤单而且郁闷。王安石就是这样的人,加上对帝国政治与社会运行原理缺乏了解带上浓重的理想化色彩就更使变法激起了不同阶层人的反对。
三·对人物命运的思考。把个体放在历史的长河里,看待各个个体的命运,觉得命运实在值得玩味与思索。当上皇帝以后赵匡胤曾经万分感慨的说,天命这玩意儿,求之不得,拒之也不成。世宗是一个多么英明的人,可是我整天就在他身边却安然无恙。这就是天命啊。但其实赵匡胤为了取得周世宗的信任,对人情世故烂熟于心的洞察力和随机应变的弹性能力分不开。但是命运在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前,让他最畏惧的两个人相继去世,一个是宰相王朴突发脑溢血去世,后来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对周围的人说,这位先生如果还活着,是穿不上这龙袍的。当年6月,周世宗柴荣去世。如果没有这些事件那么他当上皇帝还不知会怎样的周折,能否成功也不可得知。而北宋的亡国之君宋徽宗本来应该是以一个伟大艺术家的身名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却以一个亡国之君世人笑柄而留在历史上。人物命运与时机给人留下无限的思考与遐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