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了电视剧《小别离》。剧中的小女主和我家果儿差不多的年龄。好奇之下,去买了鲁引弓的原创小说来看。
这部作品最初吸引我是因为它的名字,“小别离”让我想起张爱玲的《小团圆》。但是说实话,看完小说第一部之后,我还是不能领会作者为何要用“小别离”做书名。或许是前面所有的情节都是为了最后几页小女生与父母的离别做铺垫?又或者,“小离别”暗示了“少小离家老大回”,是为将来的N部续集留下无限延伸的空间?
这样去臆测作者的意图其实并无意义。我必须承认,是自己品读原著的时候,未能与写作者产生共鸣。
我是一个对离愁别绪比较钝感的。虽然,从小到大经历过无数次离别。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次,是从西北边陲兵团农场,离家求学于几千里之外的南方小城。绿皮火车载着我和刚认识的两个同乡校友轰隆隆行过四五个昼夜才到达目的地。在那之前,记事以后的我几乎没有离开家乡和父母的体验。又因为我家所在的连队毗邻团部,我甚至连住校的经历都不曾有过。然而,与校友结伴出发那天,我没有丝毫伤感,或许还很欢快吧。自己心里最清楚,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蓄意选了那所学校,就是想离开家离开父母的视线越远越好。现在想起,不免无限羞惭:自己对父母真像是一只年少无情的白眼狼。
当时绝未料到,与我的父母亲人挥手自兹去,以后无数个万家团圆的明月夜,就只能“千里共婵娟”了。正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欲赋新词爱去远方。而今识尽愁滋味,却发现诗情和远方都在我梦中的故乡。
不久的将来,我的果果也会与我们离别。我不打算以过来人的身份影响她的走向。她应该是自由的。我理解她的同时,也原谅了二十多年前的自己:如果退回那个时点重新选择,我还是会选择离开吧?
我相信,每个人的身和心总有一个在路上。离别才是人生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