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前无意中了解到中国也有了整理行业,那种感觉好似撑着降落伞在空中飘荡许久,终于发现了适合降落的陆地一般,兴奋,又踏实。一股热血涌上心头,熬夜刷微博、豆瓣、公众号,搜寻相关的讯息,只想了解多一点,再多一点。大概是缘分吧,对比了几个流派之后,我中意了规划整理。恰恰在济南,又有一场时间很合适的三级筑基课,于是,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学习整理的过程,是不断有惊喜出现的。原本以为是掌握好“收纳”技巧,把家变整洁就好了;后来认识到还要调整动线和空间分配,让生活更“合理”;再后来,明白了要学会利用“俯瞰”的视角“规划”生活与人生,认知被刷新;直到听过敬子老师在脱口秀节目《整理不可以》中谈及“整理的疗愈作用”,我被真真切切击中了。再后来,学习了规划整理二级课,听了敬子老师在得到的课程,读了她的书——《了不起的居住者》,我好像是在这片新世界中又望见了不一样的风景:整理,其实是与心相关的。
回想一下,最初是什么原因让你想到要整理的呢?心里乱乱的,生活也乱乱的,不知道原因出在哪里,反正就是觉得不顺心,不对劲。睁眼看看家里,刚搬进来这所房子的时候,窗明几净,温馨清爽。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家庭成员增加,物品越来越多,活动空间越来越少,就连这所房子也在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何况是我们的内心呢?
为了给心理减负,我们开始整理。鼓起勇气,去面对身边从来没有过多关注过的物品。“一年以上没用过的”、“不需要的”、“不适合自己的”,这些客观来看不能再占用自家空间的物品,统统“请”出家门。主观上呢?“不舒服的”、“不心动的”,也要通过用心感受,甄别出来,“请出家门”。
这是不是太苛刻、太可惜了?如果这样想,说明你没有把自己放在主体位置上,而是把物品看得更重。敬子老师说,要“尊重自己的身心感受”,“珍惜自己”,“把自己当回事儿”,被“能产生积极情绪的东西”包围,“内心会得到更多的正能量”。
“扔东西”的标准明确了,但我们可不是像机器人那样会立即毫无感情地按照指令行动啊。购入价格很高的物品和充满了回忆、纪念意义的物品,谁能做到眼睛不眨一眨地就舍弃掉呢?面对这两种难题,敬子老师教给我们一种新的概念:
价格≠价值,情绪也是一种资源,是一种“宝贵的能量”,而且比金钱价格可要宝贵多了。回忆物品呢,敬子老师主张要用“充分的仪式感”郑重告别,“更深地与自己和解,以积极和感恩的视角看待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你才能够不再在回忆中感到痛苦,而是把整个经历化为人生的养分,给予现在的自己更大的力量。”
你看,换个角度看待物品,做取舍的时候是不是心里的负担一下子就卸下来了?不仅家里的活动空间增加了,心里也随着别扭、难受和负罪感的消失而敞亮起来。不仅如此,通过整理物品,我们还被赋予了正能量。
整理,是个脑力与体力双消耗的“重活”,哪里会被赋予能量啊?心里会。
跟着敬子老师学整理,不是单纯地“扔扔扔”,让家变得空无一物,同时心里也空荡荡的;也不是绞尽脑汁充分利用空间,甚至把缝隙都填满,腾出空间来再塞东西;更不是学会各种花式叠衣法,看似整齐了,实则占用了更多家务时间。
敬子老师的整理术,是“引导你主动地、有选择地跟自己喜欢的物品在一起。日常所见、所用,都是你选择的、喜爱的,你就会感觉自己对工作、对生活有控制力,人生幸福感自然大大提升”。
敬子老师还会教给你重新认识物品的“价值属性”。对待一件物品的时候,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它的“使用价值”,关注它还“能不能用”,却忽略了它在精神和情感层面上的意义。像书中所说,不仅书籍、香薰、抱枕、珠宝、彩妆这些常见的物品能给人带来精神满足,提升信心,增加生活气氛。如果一张健身卡本身就能给你带来愉悦感,甚至不用真的用它去健身,那这张卡就是属于“精神物品”。或许他的“使用价值”不高,但它的“情感意义”重大,也是可以为你赋能的。
跟着敬子老师学整理,还可以打破“万一要用的时候没有呢”,“万一自己有时间了就可以用”,“万一有什么场景我会用到这个东西呢”这些个“万一”魔咒,对抗我们的担忧、焦虑和空想,付诸行动,关注现实,早日实现梦想!
给心理减了负,又赋了能,好似整个精神都新陈代谢了一般,这时候,我们就有勇气去面对那个终极人生哲学了——“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己,关怀自己,实现自我认知,从而“达到心理疗愈”。为了活得丰富丰满、通透通畅、清晰清爽,我们不妨就像《了不起的居住者》中所说,通过整理物品,给自己一个抓手,“让你有意识地盘点、确认自己的内在需求,从无意识购物、无意识囤积、无意识散乱的状况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自己的特质,看清自己的生活,最终进入一个有意识管理自己生活的状态”。
不仅如此,还要直面真实的自己。如前所言,我们重新认识了物品的“价值属性”,理解了“价格≠价值”的概念。此时再去面对那些价格昂贵的物品,心里自然生成的不舍、纠结、别扭、后悔的情绪就会让我们开始反思自己的价值观,挖掘真实想法。“闺蜜撺掇我买了一个名牌包,我敢不敢说,其实我觉得那个包并不好看?”“周围同事都在戴这个价位的表,所以我也得买一个?”“我为什么要不停地换新款手机呢?我是不是在一些需求上压抑过自己?”面对书中这一个个灵魂拷问,难道我们还要隐藏真实的自我,继续戴着虚荣、虚假、虚伪的面具生活吗?
经历过一次次“走心”的整理后,我们“心理减负”了,“精神赋能”了,也实现“自我认知”了,可以说,我们正在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向内发展”的功课完成了,我们就可以去应对“向外发展”的课题了——重建健康的亲密关系。
大多数人都不是独居的,可能和父母、孩子住在一起,也可能与别人合租,或者是拥有好几个舍友住在狭小的宿舍里。无论是和家人还是舍友,因为空间划分、物品归属使用不当而造成的矛盾摩擦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虽然也称不上是原则性的大事,但常常发生,实在影响心情和感情。
在书中,敬子老师就教给我们几个原则,在整理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与同住者的关系:“自己的物品自己整理”,“别人的物品不去干涉”,“对家人多尊重、多引导,而不是批评、抱怨”。
即使不住在一起,物品和亲密关系也是会产生问题的,比如我们该如何对待亲友相赠的并不合心意的礼物呢?留着吧,真的不喜欢,或者用不上,占用了不少空间和精力;舍弃呢,好像是对亲友的不尊重,人家知道了怕是要生气的。这实在是个难题,瑾瑜就常常为此发愁。
但书中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就让我豁然开朗了:“感情是感情,物品是物品。”对呀!无论这个物品怎样,感情是真的,还能因为一件东西就伤了多年的和气吗?想通这一点,我们好像又掌握了一项增进感情的技能:真诚并坦率。收礼物之前,主动告诉亲友,我们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礼物;送礼物之前,也问问人家希望得到什么样的礼物。这样好像是缺少了拆礼物的惊喜,但也避免了很多惊吓与日后的苦恼,彼此之间更加了解,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把规划整理引进中国的敬子老师是一位“左左脑”的整理师,强调“头脑的逻辑带来生活的秩序”。但实际上她本人却像“大白”一样,温暖又治愈。读过她的《了不起的居住者》一书,仿佛春风拂面、春雨润物,给自己进行了一场心理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