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教材在教学升和毫升时各安排了一道例题,都设计了从实际生活引出单位名称、体验1个单位有多少、自制简易量器、测量常见容器的容积等教学活动。例4则教学升和毫升的进率,并安排部分练习题,巩固和应用进率的知识。
课前思考:
基于学生已有认知,对本单元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后,第二课时我计划教学升和毫升的认识以及进率。教学重点突出在对1个单位的感知,以及升和毫升关系的理解,借助实验和推理,引发学生说出思考过程,从学会进而会学。
课堂实录:
一、复习导入,认识升和毫升
师:孩子们,昨天我们一起认识了?
生:容量。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容量?
生:容量就是瓶子或者杯子里能装多少水。
师:能装的水越多,容量就……反之,………
师:除了容量,我们还提到了L和mL,还记得吗?
生:就是升和毫升。
师:它们跟容量有什么关系呢?
生:容量大的时候用升,容量小的时候用毫升。
生:1升=1000毫升。
师:你们的意思是升和毫升是表示容量的单位。(板书:单位)
二、实验操作,教学进率
师追问:他刚才说1升=1000毫升,你们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是吗?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写着呢!我们学过了……
师:书上写的就一定对吗?能不能证明下?
生:老师,我们可以把容量是1升的瓶子(有一个孩子带的中瓶装冰红茶,净含量正好是1升)装满水,然后倒入老师那个有1000毫升刻度的杯子,如果正好,就说明1升就等于1000毫升啦!
师:他的想法你们听懂了吗?同意吗?
生:(有一个孩子喊没听懂,我请那位学生重复了一遍)
师实验操作。
师: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生:1000毫升=1升。
三、讨论交流,体验1个单位
师:如果将1升水倒入容量是500毫升的杯子,可以倒几杯?
生:2杯。
师:为什么?
生:(引导完整说出思考过程)因为500+500=1000毫升,1000毫升=1升,所以要倒2杯。
师:如果换成250毫升的杯子,倒几杯?
师:(举起一个容量100毫升的杯子)不告诉你这个杯子的容量,猜一猜1升水可以倒几杯?(将它与之前500毫升以及250毫升的杯子放到一起作比较)
学生猜后揭晓。
师:如果倒入这样的正方体容器呢?(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
学生观察后现场操作。
师:(拿出滴管)你知道它的容量有多少吗?1毫升水有多少滴?
………
教后反思:
作为一个常规工作,教师需要思考:为什么要上这节课?如何达成目标?并根据自己的思考,选择合适的方案,实施课堂教学。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思考:如何让课堂更高效?更有启发性?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这些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上,它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具体操作问题。张奠宙教授指出:数学的表现形式是枯燥的,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但是数学思考却是火热的、生动活泼的。如何点燃和激起学生的火热思考,能够欣赏数学的冰冷的美丽,实在是数学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
升和毫升的进率学生都已经清楚,但这个知识是从书本中直接获得的,或是暑期培训班中灌输的,它们是没有体验,也没有感知的,1升,1毫升的概念在头脑中也没有形成,如果仅仅是告知结果,这样的任务早就完成,学生没有丝毫兴趣,为没有任何思维的发展。教学中,笔者借助验证,体验,推理,将1升=1000毫升的进率理解,用2个500毫升,4个250毫升,10个100毫升充分感悟,并要求说出思考过程,不仅能充分体验1升这个单位,同时也能在说理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学习情感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