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点:
玩过杀人游戏吗?
当过法官,杀手,警察和平民吗?
玩游戏时的感受还记得吗?
是不是既有欣喜又有担忧,然后又有好奇,又怕暴露身份。
但是你知道这毕竟只是一场游戏,即使暴漏了身份也没有什么,即使被杀又能怎样?
心情一直是愉悦的,大不了从头再玩。
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知道这只是一场游戏,所以没有执念,所以你开心。
是的,我们的执念在哪里,我们的痛苦就在哪里。
如果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一场游戏,就会轻松许多。找到我们玩游戏时的心态,金钱算什么,痛苦算什么,都是虚拟的,我还是我,一个伟大的灵魂!
那么大脑是如何制造执念这种痛苦的呢?
我们来分析一个执念的产生过程:
看到事物——判断——好恶——选择——行动——得不到——执念
比如说:某男孩子看到一个女孩,接着就会判断女孩是否漂亮,然后就会决定是否喜欢,喜欢的话就去追求,没有得到的话就会一直想着这个事情,这就是一种执念。
就会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大脑里各种斗争,都不是真实的存在,你说自己我们在这里瞎纠结什么呢?
——大脑的想象——虚幻
分离:所有关于事物区别的带有情感的认知都是分离的认知。例如好坏、对错、美丑、大小、多少、有无、光明与黑暗、善良与邪恶等,都是大脑的想象,是不存在的,既然不存在,又何必烦恼。
分离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理解一切、接受一切,因为这世上一切都没有区别。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自己内心对某某事物的区别对待。
我们之所以会对事物区别对待,是因为我们的预设心理引起的。
那么预设心理如何形成的呢?
大众的倾向,专家效应等等给我们制定了一个个的预设心理,比如说什么样的更好看,什么样的更好,什么样的更时尚,于是我们心里就会有了一个个的评判标准,这就是我们的心理预设。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从众心理。
凡不符合自己心理预设的我们就会去反对,就会想去努力改正它。
就如“求不得”的事物,从众心理认为得不到就要继续努力,如果不去努力争取就是没有勇气,被称为懦夫。如果争取了也得不到就会被认为是笨。这些预设根深蒂固地印在我们心里,让我们进退两难,所以“求不得”就成了一个令人很尴尬的事情。我们到底是去求,还是不去求呢?
求:不一定能得到,有可能会被人说笨。
不求:得不到,会被人说懦夫。
我们的内心就一直来回纠结,挣扎吧。
其实,笨又如何呢?聪明又如何呢?懦夫又如何呢?英雄又如何呢?这些都是别人强加给你的预设。我们陷在这样那样的比较,对比、区分中,活的是自己呢?还是别人的眼光呢?
这一切都是我们的想象,
做自己,做让自己的心最喜悦的事,让自己的心轻松起来,看看天空、绿树、雨滴、花草,在慵懒的午后听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在雨后的小路上闭上眼睛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我们就会知道,原来这才是真正的为了自己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