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就要来了。
今年的影帝之争,惨烈。
小李、法鲨、小雀斑……
都非善茬。
这几位,Sir也说过多次。
今天谈影后。
影后角逐同样火光四溅。
《卡罗尔》两位女主:
“撩妹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小白兔”鲁尼·玛拉。
前几天推荐的,《房间》女主布丽·拉尔森。
但谈起热门种子。
万万不能漏了她——
西尔莎·罗南
1994年出生的她,今年才21。
所有候选人里最年轻的一个。
她带着新片《布鲁克林》来势汹汹。
这部片现在是奥斯卡热门片,烂番茄新鲜度最高的一部。
98%,高于《卡罗尔》、《房间》、《聚焦》。
被56个影评人选为他们的年度十佳。
甚至有10个人把它排在了第一名。
《Associated Press》评价它:“每一个曾离开家乡,在外面闯出自己的路的人都会在这部电影中得到共鸣。”
《滚石》杂志则评价它是“年度最让人陶醉的爱情故事”。
西尔莎·罗南,也被认为奉献了演艺生涯最精彩的演出。
她已凭借此片,获得了纽约影评人协会奖,英国独立电影奖等各种最佳女主角。
《布鲁克林》是一个关于移民的故事。
移民,从来是痛苦的蜕变过程。
从来没下过厨房,拉大提琴的艺术家,来了美国,住地下室,在餐馆后厨洗堆积如山的盘子。
《北京人在纽约》
乡下初来乍到的纯情女孩,被人狠榨一把油水,沦为妓女。
《移民》
相比之下——
《布鲁克林》温柔。
主角是一个羞涩的爱尔兰姑娘艾丽莎。
1950年代,爱尔兰移民潮高峰。
她从一个名叫恩尼斯科西的小镇,登上去纽约的大船。
一个人。
跟所有初到美国的外国移民一样,她频繁出糗。
在船上,急需上厕所却进不去,只能就地解决。
没有配乐,尴尬直接飙出。
到了美国,她与几个来美国很久的爱尔兰姑娘一起合租,感觉自己很土。
——你皮肤好油,怎么洗脸啊?
——就,额,就用肥皂啊。
都是那些生活中最真实琐碎的小事。
Sir曾经在豆瓣看到一个“留学生最心酸的一刻”的帖子——
语言不通。
发烧生病,自己买药,做饭。
说白了,孤独。
片中的艾丽莎,就是因为太孤独,老想家。
在收到家里来信之后的两天,无论餐桌,工作,她都忍不住盯着信出神。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远离家乡,跑到这么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独自打拼。
晚上回到自己的房间,忍不住把信按在胸前,泪流满面。
这是她最脆弱的一刻。
好在她还有爱情。
艾丽莎爱上了一个意大利的水管工,生活变丰富起来。
她走出了原本闭塞的生活圈,跟男朋友一起去看电影,跳舞,逛游乐场。
去海滩玩——
脱下外套,男友响亮地吹了声口哨。
整个人都焕然一新。
在面对顾客的时候容光焕发。
经理忍不住问她——为什么变化这么大?
她回答—— 我恋爱了。
移民故事到了这里,突然转为普通的爱情故事。
说实话,Sir有点失望。
爱情给人力量,让人变得更好。
在Sir看来,这样的主旨——合理,但流俗了。
在表现移民融入新生活的主题上,也过于美化。
从头到尾,不缺好人。
百货店的领班,看到她上班走神,就把她叫到员工休息室,递上一杯热水。
片中有一幕,艾丽莎在圣诞节去给爱尔兰来的老移民们分发火鸡。
门一开,上百个老流浪汉涌进来,拄着拐杖,摇摇晃晃。
其中一个唱起了爱尔兰传统民歌,大家停下咀嚼,聆听。
他们是当年建造隧道,大桥,公路的人。
可是现在,没有人知道他们靠什么生活。
为什么不回爱尔兰?
来了50多年,跟老家早就断了联系了。
短短几分钟,有力地勾勒出爱尔兰移民在纽约艰难度日的群像。
相比之下,艾丽莎的移民生活,美得失真。
这也是《布鲁克林》豆瓣只有7.5分的原因。
大部分人不满意的原因,是把本该刀刀见血的移民经历,吹成爱情幻梦。
好在,西尔莎·罗南拯救一切。
《卫报》称赞——
如果少了罗南的演出,《布鲁克林》可能只是个普通的爱情故事。
她的表演是整部片的灵魂,每个镜头都冷静、稳重。
跟片中的艾丽莎一样,她也是爱尔兰移民。
父母在她出生前,从爱尔兰小镇去了纽约。
一开始他们是非法移民,爸爸做建筑工人,酒保。
后来在酒吧认识一个当演员的爱尔兰老乡,踏上演艺之路。
西尔莎和爸爸
西尔莎·罗南注定要吃演员这碗饭。
当年4岁的小西尔莎,去《与魔鬼同行》探爸爸的班。
还被同戏的布拉德·皮特抱起来玩。
但西尔莎从没靠父亲的帮助得到角色。
她9岁入行。
12岁,出演第一部好莱坞电影。
《情不自禁爱上你》中米歇尔·菲佛的小女儿。
票房和口碑不温不火,但西尔莎在片中古灵精怪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
——我什么时候能做爱?
——呃……等你研究生毕业。
很快,她迎来了表演生涯第一个小高潮。
《赎罪》。
片中,年仅13岁的她,饰演和自己真实年纪相仿的布里奥妮·塔里斯。
这个角色不好演。
那个年代的文艺少女,早熟、阴郁。
对自己的姐姐,充满嫉妒和恶意。
罗南眼神全是戏。
很多观众看完,“想拍死她”。
西尔莎凭这个角色,拿下奥斯卡女配角提名。
以及金球奖等十余个有分量的奖项。
她是天才。
可惜,接下来,她的选片眼光失准。
《微光城市》、《汉娜》、《拜占庭客栈》,都惨淡收官。
就算是彼得·杰克逊操刀的《可爱的骨头》。
也因为把一个伤感的故事,拍得太过魔幻而备受差评。
烂番茄新鲜度只有31%。
直到去年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才恢复元气。
在这部巨星云集的电影中,她饰演一个脸上长着胎记的年轻糕点师。
充满灵气,是对她最多的评价。
前辈凯拉·奈特利赞她“令人惊叹”。
不用我教她演戏,我反而要从她身上学习。
西尔莎·罗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银幕美人。
满脸雀斑,也不会搔首弄姿耍性感。
她的气质,更像是空谷幽兰。
早早跨入演艺圈的经历,让她比同龄人更淡定。
表演就是想象你自己是那个人。她的性格并没有那么卑劣,她只是困惑,她尝试去忘记但无法做到,她被自己的内疚深深折磨。
这是她当年演完《赎罪》后,分享对表演的理解。
成熟远超年龄。
作为一个爱尔兰人。
西尔莎从来没有在电影中,演过一个爱尔兰角色。
采访里,她总会流露出对自己爱尔兰身份的自豪。
我为我来自爱尔兰而自豪—— 我是两个孤身去美国,不知道未来会如何的人的产物,也是两种文化的融合。
所以她一直强调,会谨慎选择自己的第一个爱尔兰角色。
如今《布鲁克林》里的艾丽莎, 简直为她量身定做。
艾丽莎独自离开家乡,远走国外的感受,就是她的真情流露。
从来没想到一个角色,能跟自己如此地相似。
她以前住的小镇,离拍摄地点(也是导演的家乡)恩尼斯科西只有20分钟路程。
片中许多只露了一次脸的群众演员,都是她小时候的同学。
影片在纽约电影节上放映时,她只看了片子最后五分钟,就泣不成声。
这是我父母辈的故事。电影里艾利丝的经历,不仅是我小时候的经历,直到现在,我都还在经历着。
而导演约翰·克劳利选她当女主角,还有个原因。
西尔莎的眼睛。
克劳利曾说,西尔莎有一双很适合演默片的蓝眼睛,能把心里的情感展露无遗。
片中她从一个害羞的移民女孩,转变成自信的职业女性。
经得起大量脸部特写。
初来乍到,面对新同事——羞涩。
刚开始做售货小姐,英语说不好,客人直接走掉——尴尬。
慢慢通过学习,越来越自信,眼神也日益坚定。
最后面对顾客,整个人脱胎换骨。
导演约翰·克劳利在接受《时光网》采访时表示,在整部片里,西尔莎的角色拥有三种不同状态。
但拍摄时并不是按照顺序拍,所以她“需要迅速在朴素羞涩的小镇女孩,和美丽自信的都市丽人之间自由切换”。
甚至直接跳拍到故事结尾。
需要强大而微妙的把控力。
很难演。
外媒Herald称,西尔莎提升了整部电影:
她的面部表情常常是平静的,情绪表达全靠眼神完成。
闪闪发光的蓝眼睛里,总是隐藏着内心巨大的混乱和暗涌。
片中听到老乡唱爱尔兰民歌的一瞬,她激动不已,眼泛泪光
当她在电影最后一刻,终于对爱人露出笑容。
观众也会感受到一股暖意,从银幕流出。
《赫芬顿邮报》等多家外媒表示,西尔莎绝对值得拿一个奥斯卡影后提名。
Gold Derby影评人Daniel Montgomery说:
西尔莎很有可能像朱迪·福斯特一样,在未满18岁时,拿下一个奥斯卡女配提名。现在成年,她终于能拿下影后。
这句话,前半段已经成真。
后半段的答案,在今年2月28日,就将揭晓。
最后,想看《布鲁克林》的,B站就有资源。
相信你们看了后,会跟Sir一样的感受(不论男女)——
爱上她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