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边界的社区》三(下文简称《社区》)
《十三邀》第一季中,许知远这样独白:“我是个勉强的创业者,努力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却又不完全相信商业的逻辑。”
这档节目确实在商业上获得了成功,许知远本人也在五季节目中采访了无数主流的成功人士,然而许在骨子里却依然质疑商业社会的逻辑。在访谈吴国盛时(此处存疑,记忆恐有偏差,也许是薇娅?),他不禁又问:“你觉得商业是什么?”
对方这样回答:“商业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许知远点了点头,没有再说话。
这个问题并不会困扰项彪,同为北大出身的知识分子,这位来自温州的人类学家从小浸淫在市井,他在《十三邀》里说起他的走夫邻居、做打火机的朋友、卖服装的老乡。对他来说,商业是他熟悉的生活方式,是他的家乡走向世界的工具。
人类学家要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项彪在《社区》中就详细描写了温州人如何跨越乡土社会固定的血缘、宗族纽带构建新的关系,怎样在异乡开始生活并形成影响力冲破边界。他们依靠经济活动,连结起来抵抗风险,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新位置。
项彪把这种过程形容为“打洞”。在严苛的政策压力、不友好的治理环境下,毫无资源的温州农民们靠着聪明能干、灵活变通,通过做服装像田鼠打洞一样在北京站稳了脚跟。对于浙江村人来说,这不仅是经济上的成功,更是一种身份上的认同。
然而项彪也说,当今社会这种浙江村式的成功已然不可复制。
高昂的房价和正规化的管理已经杜绝了大城市里家庭作坊运作的规模化发展。一个背井离乡的年轻人来到陌生的城市,很难依靠朋友、老乡的关系找一份能让他维持昔日家乡人际关系的工作,他大概率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和原本不熟悉的人合作。换句话说,今天,那些过去靠地域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关系在活动商业活动中被打散了。
连续的线条演化为为数众多的离散的点,因为某种行为产生的短暂契约占据了人的生活。我和我的同事只是短暂地受雇于同一家公司,任意一人发生工作变动关系便就此结束;我和顾客讲话只是因为他产生了购买行为,结账走人后双方联系就此中断。
人和人的关系退位于人和物、人和系统的关系。我对饰品的喜爱更甚于我对我同事的感情,我对美he团xie的依赖超过门口那间饭店,我对淘he宝xie的信任超过路边所有的门店。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随之而来的是很难在和日常生活发生深远的联系。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需要食物和衣服,需要安全保障、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我们要在社会活动中要找到一个位置去满足自我需求。但是商业系统的运行不以人的幸福为目的,单纯作为工具、数据存在的人无法获得安全和满足。仅仅靠工作获取物质资源是无法取得精神上的满足的,人要有主观能动性,人要主动去创造,去和世界、和周围的人发生联系,尝试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定下一个锚。
预定下一篇写《把自己作为方法》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