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最早由钱瑗起笔,钱瑗去世后,由杨绛先生在92岁时完成的。杨绛先生在这本书里的叙述含蓄细腻。读起来淡雅平实,有暖暖的涓流在心间涌动。
整篇文字以平和自然的风格,行云流水的语句,平淡平静平凡的生活场景,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先生以苍凉之笔,将对丈夫钱钟书与女儿钱瑗的爱与追忆,对身世沉浮人生沧桑的理解感悟,对人间真情的珍视牵念,用既平实浅显,又寓意深刻的文字记录下来,让我们在痛中惋惜,又在爱中升华。
第一部分很短。“我做了一个梦,我和仲书一同散步,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四处寻找,不见它的影踪,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怎么也说不出要到哪里去 惶急中醒了”。“仲书安慰我,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似真似幻,似梦似醒,让人傻傻分不清,却有一颗柔软的心,揪着。
第二部分,以意识流的写法,讲述了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
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
钱钟书“被一辆黑车接走”,是去北京医院。“开会”,实际上是住院。“船”,是钱钟书在北京医院住院的病房。“号头311”,是病房的房间号。“客栈”,是指三里河寓所。“在床上一天天漂移”,是指钱钟书病得很重,一天天走向人生终点。“探视时,太阳照在前舱就得离开”,其实是作者每天上午探视,下午回家做彼此的吃食。作者每晚在客栈做梦的内容,是钱瑗每晚和他通电话讲述的实际情况。“万里长梦”,是指钱钟书住院共计1600天。
“我的梦很疲劳,我天天拖着疲劳的脚步在古驿道上来来往往,我天天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一步一步小心地走,没完的走”。
“我的梦不愿留在那边,虽然精疲力竭,却一直要停到自己的老窝里去,安安静静地歇歇,我的梦又回到三里河寓所,停在我自己的床头上消失了”。
“我的梦你沾了泥的杨花,飞不起来。自从失去阿瑗,我内心受伤,四肢也乏力,每天一脚一脚在驿道上走,总能走到船上,与仲书相会。我实在不想动了,但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经看不见的小船”。
作者以梦为意象,写出了作者不愿意面对现实,不相信一家三口就此别过。先是钱瑗,后是仲书。然而世事无常,该来的还是要来。只留下作者独自一个人,在梦里思念我们仨。
她心痛,却又必须要坚强。她悲痛欲绝,却又故作镇定。
“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
“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先生用大量的笔墨,记录了从伉俪二人赴英留学,在牛津生下钱瑗,到钱仲书先生因病去世,长达63年间,这个家庭相知,相契,相亲,相爱,历经坎坷与磨难,彼此相依相偎,共同承担的点点滴滴。读来令人肃然起敬。这一部分是全书的灵魂所在。
杨绛先生十分钟爱英国诗人蓝德的一句话:“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是我们的乐趣”。“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难,仲书和我一起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变得甜润。”
“我们仨,却不止三个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
“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瑷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仲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绝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
“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仲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
多么平实的语言,多么相亲相爱,又平静恬淡的一家人。
杨绛先生以他对生活的体验,告诉我们,“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人生如梦,往来无情。谁都不可能永留人间。思念“我们仨”的杨绛先生也乘鹤西去,唯有“高贵”二字,悬于前方。
悲欢离合,坦然面对。生命无价,真情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