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溯到小学,那时候班主任就常常会对尚且年幼的我们说:“你们是祖国的花朵,在学校这处花园茁壮成长后要为祖国做出贡献哦”。
现在回味这句话,贡献个人力量且不说,能够保证自我生存就算不错,也许不给上面添乱,约束好一个公民应该做的责任和义务也就够了吧。
回想起个人的受教经历,纵使每天作业也很多,考试的难度也很大。毕竟抱着存在即合理的想法,也就不觉得怎么样,但如今的模式似乎在逐步走向扭曲式的畸形。我这朵老花也就这样了,但如今的花朵呢?
花朵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面对九年的锤炼,那么这个过程中幸福吗?就目前形式而言是不幸的。这九年先是素质,后面再为应试。不清楚这种跨越式的栽培理念究竟有何意义?先是在初期提升品行素质然后在后期让他们变成应试机器?这个就仿佛是每天早饭吃鸡蛋吃的好好的,然后突然把它换成了折耳根。
这九年的时间,对花朵们来说就像游戏里打怪升级一样。在这期间有的只能奋勇向前,击破各个科目的阻拦才能成长。有的或者是提早放弃,被课程的难度拦在了关卡之外。坚持下来的才可以看到些许生机,中途放弃的花朵只能宣告提前枯萎。而且花朵还需要产出美味的花蜜才可以吸引蜜蜂的到来,这群蜜蜂会贪婪的品尝其中的味道,等到花蜜采完,花朵也只能慢慢等待枯萎。特立独行的可以吸收土壤带来的养分苦苦支撑。而蜜蜂呢?它们还可以采其他花朵的花蜜,周而复始。
某年发布的新理念,对花朵们采取“双减”减压的模式。这个理念的出现让年幼的他们踏入了苦不堪言的深渊。一到三年级阶段的花朵减少书面作业的布置;放学时间提前,由花园来进行托管制度,如果花朵不全,有花盆提前带走的情况下园区将会采取自习模式,不增加多余的养分量;压缩对园丁的栽培任务,美其名曰不让花朵们太累了。
此番新理念的出台,家长也难以接受。那么将家庭比作是土壤,老师比作园丁。对那些无产的土壤环境来说可能是“减压”。那么对于一些中产土壤和资产土壤的环境来说呢?这是内卷的源头。花园不给予正确适龄的养分,那么后者的土壤必将采取多施肥的策略来面对内卷。以一线园区为例,大多数花朵的肥料不少于四个种类。统共可以分为艺术类、体能类、学科知识类、拓展类。这几个种类的拆分又可以精确到数十个不同的化肥,然后土壤会为花朵挑选至少4种不同的肥料施肥。一周的时间,花朵和土壤的时间就会被这几种不同肥料填满。
所以花朵还幸福吗?就连供给养分的土壤也受此牵连。再回到无产土壤环境来说,土壤无需多余的肥料供给,会对新模式“感恩涕零”,觉得花朵终于不用挣扎在被强行施肥的苦海中。然而现实是什么呢?土壤供给养分的行为,对花朵的栽培理念仅仅停留在过去被栽培的理念。一部分有自觉性的花朵没准还可以自我吸收养分,不甘提早枯萎。而没有自觉性的就只能提早沉浸在无化肥滋润所带来的温柔乡了。
有这样一副场景,一堆无欲无求的三线花朵结伴成群的无所事事,花朵们笑的很开心。其实真的很想把一线花朵的被施肥的过程让前者参观。后来又觉得没有必要,因为环境所致。也没有内卷的比较对象,何必去多此一举呢?三线土壤已经为花朵们选择好接受“双减”新模式,这种无肥料和被施肥的花朵是否会天差地别,答案是必然的。
纵使有千言万语想要倾吐而出,但也没有必要。花园中的无肥料栽培是否具有合理性,这也是未知的。就让时间来证明现在的花朵是否会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