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 王學藝
上清华对北京人是件随时的事情,毕竟人家在皇城根旁,天子脚下,近水楼台先得月嘛。但于千百里外的国人,就不是轻易可实现的了。
我敢打赌,中国人没几个不知道清华的,但对于上清华,保证国人没几个去想过。
坝上草原回程经帝都,车子穿行于哗啦啦雨幕里。同行看着手机导航说,清华就在附近,去清华吧?
这个提议使我眼前一亮,自己是个见想要的东西就沾边的主。像这次去草原天路到不了内蒙古,就刻意绕个乌兰察布,自欺这辈子算到过内蒙了。其实,内蒙的精华与核心你连个毛也没碰到。
曾说情怀是一种病,开始没觉得严重,这次感觉得治了!
上清华和踏点儿内蒙地界略有不同,于我像考生去文庙拜孔差不多。那是一片让人仰慕的学问圣土,沾沾那儿的地气就能文采飞扬,写出佳篇妙章,有种文字黄袍加身之臆想。
我是个想法很幼稚的人吧?小时候曾拿本书压枕头底下,梦想一觉醒来书里知识都跑到脑袋里。别说,我还经常干事儿,最后还是楞没考上清华。
说着说着扯远了,告诉你去清华的那些迷惑事儿,这个让国人不敢想的圣殿学府,让我有那么点儿失望。甚至,掺杂着说不清的味道。
大学校园是对民众开放的,清华也没例外。校区柏油路不宽,但很新,也许是被雨水冲刷过的缘故,两旁树木郁郁葱葱,遮天蔽日。也没事先做个攻略的我,对要看的地方是一无所知,不清楚该从哪儿走起,问雨中撑伞的行人,方得知清华园的方向。
对,就是那个非常著名的清华拱门。在我潜意识里像古希腊的残垣断壁,很多人在书本里应该是有印象的。它未必是知识的中心,但肯定是游客的核心。
拱门坐落在十字路偏中。看起来一点儿也不气派,设计也不复杂,没任何的高大威猛。原想像它正面应有个巨大空地,给人以开阔,气势逼人的感觉。可它可怜到连个陪衬物也没有,就那么孤零零任凭风吹雨打。
尽管如此,清华象征非它莫属,这地位没哪个东西能撼动,这我也没办法。
那个荷塘月色看起来还行,偌大的荷塘静静躺在雨里,满池大片荷叶倾覆,能觉察到朱自清当年夜半摸黑的身影。但穿过那座充满诗意的拱桥,到一处湖心亭就大煞风景了。几个人分别围坐两个桌子,噼里啪啦在打麻将,他们应是清华教职员工。不然,没人有这样的便利在此垒长城。
兴许是自己不打麻将,总认为麻将是玩物丧志的东西,如此让人仰慕的知识殿堂,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还有如此高素养者的荟萃处,在常有膜拜游客参观的前提下,不去读书做学问,竟在此干这些有伤风雅的事儿。
大礼堂有西式建筑的格调,像是红砖大瓦那种房子,很普通。门前大草坪大得是出乎我意料的,相比清华校园的低矮房屋与道路,它们算是无以伦比的了,不时有游人在草坪边的日晷处留影。可日晷相较大草坪,大礼堂,看起来清瘦孤苦。它比故宫日晷的高大、硬朗显得相形见绌。
知道水木清华吧?一直觉得它与清华没什么关系,只不过是个词语罢了。来后方知,它是清华一处著名景点。这才是我想象的庙堂,朱红色柱子,大格栅门窗,飞檐画栋古韵十足。门厅两边白底黑字对联横批就是水木清华,据说它意是指园林的清朗秀丽。但门前的荷塘比朱自清写那片小多了,真心没感受到任何园林之俊逸,和俺村那大藕坑没啥两样。
清华校园很大,房子都是以前的老旧建筑,没见到一处现代化大厦的踪影,老建筑也未见奇特,特别是教职工居住区,更是密布旧时期老房屋,这些房屋现在的年轻人应不愿去住。也许是清华为保持历史风貌不愿做任何改动,原汁原味才更充满文化传承。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承载的肯定是无尽文化,新砖瓦砌不出它岁月的内容。
也许对清华的认知只能回去慢慢考证,解封时光赋予它的文化缩影,才能看清一个真实魅力的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