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末,利福德.盖尔茨(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来到印度尼西亚的瓜哇,潜心专研当地的水稻生产。
瓜哇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常年草木青翠,咖啡、茶叶、烟草、橡胶、甘蔗、椰子等物产丰富,再加上岛上河流纵横、风光旖旎,每年吸引了大批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
利福德为了他的水稻生产,每天挥镰犁耙、种锄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己无心欣赏身边的美景。
某日幡然醒悟:虽然自己的原生态农业给这自然景色增添了色彩,但自己却陷入了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状态中。
于是,他将这种现象冠名为“内卷化”效应。
“内卷化”是指长期从事一件事,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也没有获得渐进式的增长。水平永远都停留在原来的层面上,生命在做着无用的自我消耗和自我重复。
人们一旦陷入“内卷化”,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会原地踏步,重复着简单的脚步,事实上是消耗着有限的资源——时间。
现实生活中,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没有技术、没有文化的人,产生“内卷化”现象是一种必然。
但是,可怕的是许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产生“内卷化”,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思考与警醒。
曾有一个中央电视台记者,到陕北农村采访一个放羊男孩。他们的对话如下:
“你为什么放羊?”
“为了卖钱。”
“卖钱做什么?”
“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
“生孩子。”
“生孩子做什么?”
“放羊。”
在这段对话中,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熟悉感?
“为什么读书?”
“为了找个好工作。”
“为什么要找好工作?”
“因为可以挣很多的钱?”
“要钱干什么?”
“买车买房娶老婆。”
“娶老婆干嘛?”
“生孩子。”
“然后呢?”
、、、、、、
亲眼目睹,多少个孩子,不知觉中又在重复着父辈们的生活——轮回开始。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便告诉我们:“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连水都不是昨日之水了,作为我们充满智慧的人类,为什么就不能改变自己的现状呢?
人们之所以陷入这种境地,根本原因在于,自己内心形成了一个信念:我无力改变。
其实许多问题都不是问题。
学历不高可以进修;没有技术可以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技术——水滴石穿,终将可以成为技术人员。
但是为什么大部分人不去做呢?因为改变意味着要辛苦、要付出,那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啊。
“我年级大了”
“我记忆力不好了”
“我身体不好”
“我没有钱进行自我投资”
“我时间不够”
种种理由都只是为自己逃避辛苦而找的借口。
一个人,当他不再接收新事物、新知识,事实上他的人生已经处于停滞、甚至是倒退的状态。
所以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说:“人若停止学习,便会老化。”
观看周围,所有年轻态的生命,都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且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我身边的朋友一个个似乎都定格在了年轻时代。
——深圳法学院教授邓老87岁,却依然精神矍铄,搞发明创造,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健康长寿之路。
我的营养学老师冯雷教授今年79岁,这位深圳儿童医院的创始院长,放下自己免疫学博士学位的身份,重新研究营养学,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空杯归零”心态——如今的他依然喜欢开快车,玩极限运动,满世界跑。
台湾的欧阳晶老师给自己的定位是:永远的28岁。她的先生是德国著名科学家麦菲特教授,麦菲特教授一直研究埃及金字塔能量磁场,后来发明创造了“三角形魔方”。教授告诉我们说:人类如果不追求进步,那么来很有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替代。
所以,我们不敢滞留,只有不断进步的生命才能完成自己的生命进化。拒绝生命的内卷化现象,势在必行。
你的人生开始内卷化了吗?问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就可得知。
.你是否毕业七八年了,还在同一岗位上,薪酬职位皆无太大变化。
.生活每天两点一线,周而复始。
.习惯目前的生活,对未来没有更多的期盼。
.你是否已经结婚生子,并期盼下一代完成自己的梦想?
.与自己的同学相比,你是在进步还是原地不动?
.你是否认为,自己再没有可提升的空间了?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内卷化”时,一定要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思想观,认清事实开始自律,想办法努力提升自己,避免生命的沉沦。
无论生活、学习还是工作,都是为了自己。
拒绝“内卷化”,做自己品牌的主人——生命中的所有一切都会胜券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