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开你的双眼,孩子们。在它们永远闭上之前,尽可能地去看。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
刚翻开书页时,发现只是一些前后没有联系的断章,有些莫名所以,很难读下去。慢慢地,其间像是有一根线,把这些断章慢慢串了起来。再后来,感觉这些断章就像是散落的珍珠,煜煜生辉。
没有一个断章是散落的、无意义的,没有一句话是可有可无的。这本《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便是经历了我漫不经心,甚至想弃之一旁,到后来我以不眠不休的架势用两天时间看完了。其间,想着后面的精彩便急着想要往下看,但生怕这本精彩的小说我还没咀嚼就看完了,便一字不漏慢慢看,但主观上想慢慢看,却身不由己又快速看下去了。一本入心入肺的小说通常就是在这样的拉锯战中看完的。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说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十六岁的法国盲人女孩玛丽洛尔,一个十八岁、实际年龄十六岁的德国士兵维尔纳的故事。这里没有“之间”,这是两个故事,各自以自己的轨迹发展。最后虽然重合了,却也只是电光火石般交汇了一下,又以各自的轨迹朝前走了。
玛丽洛尔与自然博物馆的工作的父亲生活在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父亲带着玛丽洛尔逃难,随身还带着馆长交给他的一颗抵“五个埃菲尔铁塔”的钻石。后来父亲被抓,生死不明。玛丽洛尔历经磨难,等到了战争结束,成了软体动物方面的博士。钻石不明。
孤儿院长大的维尔纳是机械天才,尤其在收音机方面。被强征入伍,经历残酷的战争,救下玛丽洛尔后死于美军战俘营。
细究题目《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整本书中,黑暗的二战时期,人性的光无处不在。法国,玛丽洛尔六岁失明,父亲做了整个小镇的模型,让玛丽洛尔熟悉,以便她可以自由出入小镇。就是因为父亲的爱,玛丽洛尔才有勇气以瘦弱的身躯抵抗纳粹的白色恐怖。祖父的管家,七十六的马内科夫人组织起了老年妇女抵抗团,抵抗德国纳粹的暴政,只为了想在“死之前活得有点生机”。马内科夫人死后,玛丽洛尔的叔祖父,一个因战争后遗症而二十多年不曾出过家门的老人接替了抗争工作,用阁楼中不曾被没收的收音机为抵抗组织发送消息。
德国矿区孤儿院的保育员埃莱娜夫人,在德国的法国人,德国侵略法国时,她依然在孤儿院与孩子们在一起,天冷时会对孩子们说“我知道天很冷,可是有我跟你们在一起”,就是像妈妈一样的埃莱娜夫人给予了矿区的孤儿们童年的光。战败后,苏俄入侵德国,德国妇女惨遭强暴,埃莱娜夫人对女孩们说,“我第一个,然后,他们会温柔些”。
书中点点滴滴历史上不会留下他们姓名的小人物所折射的光芒,这些光微弱却也不会泯灭。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就是这些我们看不见的光,直击灵魂,战争机器似的福尔克海默在战争最后幡然醒悟。三十年后回首往事,慨然:我们都只是孩子啊。他们都只是被战争裹挟的孩子,没有自己的思想,有的只是被洗脑的战争狂热,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都被战争这架机器抹杀了。如维纳尔好友,儒雅智慧的富二代弗雷德里克,单凭鸟叫声就能分辨出是哪种鸟,他本该成为一个鸟类科学家。在纳粹军营中,他坚持了自己的道德准则,不愿在冰天雪地里往一个战犯身上倒冰水,即便那是一具战犯尸体,因为那是“不对的”。后来他被殴打致残成植物人。维尔纳最后的结局最让人痛心。他也只是个孩子,可他走向了地雷区,用这种方式来完成自身的救赎,消弭心中的罪恶感。“战争对那些爱做梦的人都做了什么啊!”
小说的背景是二战时期,但通篇没有英雄,没有惊心动魄,没有荡气回肠,有的只是普通人被裹挟于战争的身不由己。但是就是这些普通人所折射的光穿透了时代的黑暗,穿透了人性的黑暗,穿越了历史,使整本看似一盘散沙的小说煜煜生辉。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别具一格的战争题材的小说,全人类期望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