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多尔的《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耗时10年,一出版即占据纽约时报和美国亚马逊畅销榜,作为一部以二战背景为题材的小说,这绝对不是一部欢乐的喜剧作品,可是,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为什么书评人玛莎 托尔逊称“每一个句子都被打磨得闪闪发光”?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
我读过很多以战争为背景的作品,战争带来的伤害常常使我不忍卒读,书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隐藏着泣血的呼喊和无尽的苦难,那一些没有来得及实现的梦想,没来得及诉说的爱情,很多很多的人,还没能看一眼胜利的曙光,就牺牲了,那些小说记录下了他们短暂而英勇的人生,那些英雄的亡灵,在小说中,实现了永生!
而《光》是不同的,它没有描写那些宏大惨烈的战争场景,它仅仅是通过了一些孩子亲历战争的视角,娓娓道来。文中出现的四个孩子,失明的法国女孩玛丽洛尔,失去双亲的德国男孩维尔纳和他的妹妹尤塔,狂热地喜欢着鸟的德国男孩佛雷德里克,他们的人生,因为战争,有了交汇。当一部作品涉及孩子的时候,其实是带有很多丝温情的,因为,孩子是光,是希望,是初升的太阳,是无暇的水晶……可是战争粉碎了这些孩子们希望,这就使作品显得尤为沉痛,如同一把利剑,直插人心。但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绝对不会沉沦于悲伤的格调当中的,在残忍的现实面前,总是会有那样的人性之光,照亮黑暗,这也是这部作品给人的力量所在。
由于篇幅有限,我不打算详细介绍这整本书,只是抽取了一小部分来谈。
作品的开篇,向我们讲述了法国女孩玛丽洛尔和德国男孩维尔纳的生活环境,作者使用了AB双线交叉描述的手法,语言充满了如诗一般的温情,身患白内障而失明的女孩,在父亲的帮助和训练下,依然对生活保持着满满的希望,美丽宝石海之焰的传说,软体动物螺的描写,无不洋溢着女孩玛丽洛尔的生机和活力;而德国男孩维尔纳,从小就具有无线电的天赋,他有信心,也有力量去改变自己和妹妹的未来,虽然他们是孤儿,但是依然对明天充满着渴望和希冀。
战争要开始了,加入国家青年团成为了强制命令,维尔纳每天的生活都忙于功课和操练当中,他渐渐地对未来感到了迷茫,作者在描写这种转变时是不留痕迹的,仿佛只是轻轻地带过一般:维尔纳不再梦见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了,现在他却梦见自己走在矿井里,他的父亲死于矿难,他一满15岁就得送去那儿。这种心理的转变读来令人心碎,再有什么打击能比梦想的破灭更大了呢?一个人,有能力,却没有环境帮他发挥他的能力。这也为后面维尔纳义无反顾地加入纳粹精英学校埋下了伏笔。
德国的飞机轰炸了巴黎,玛丽洛尔一直想和爸爸一起呆在巴黎,读完喜欢的文学作品,这些都不可能实现了。他们开启了逃亡之旅,投奔叔祖父艾蒂安;与此同时,维尔纳为实现自己的梦想,经受了各种考验而进入了“青年先锋团”,在先锋团里却目睹自己的好友被殴打致残……
在作者的叙述中,穿插了主人公心里的表达,比如维尔纳在参加考试时要求从高台上跳下来时,“我们只要最纯正、最强壮的人”“小姑娘,你哥哥将要去的唯一的地方,就是矿井”,他在学校接受额外的辅导时,“有一天,他会赢大奖的”“密码破译、火箭推进,所有最新的技术”,这些心理的活动让我们知道是什么在鞭策着维尔纳,这本是一个充满天赋的聪明的男孩,他热切地想要学习科学知识,更好地应用自己的天赋,但是战争改变了他,他不得不为德国效力,他出色的无线电能力,被运用在对外侵略中。文中出现的青年先锋团的“我们勇往直前,即使万物凋零;今天,我们在祖国歌唱,明天将走向全世界”,我们可以看到是怎么样的帝国教育在书写着这一群孩子的心灵啊。我在读这些的时候,眼泪完全是控制不住的,作者并没有什么煽情的表达,可是,这样朴实的语言却更具有冲击力,更让人心痛。
玛丽洛尔也因为战争变得格外的勇敢,当她失去了父亲和叔祖父的庇护,被困在房里,生命受到威胁时,依然勇敢地使用叔祖父留下的无线电求助,始终保持着生的希望,这种勇气让我肃然起敬,在生活中,有多少人因为一时的挫折从此就一蹶不振,仿佛世界都亏欠了自己一般,但是,又有多少人,在面对生存的危机时,能够战胜恐惧,奋起自救呢?我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奋力地奔跑,也许真如人所说,像羚羊和狮子一般,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遇到挫折,如何面对,玛丽洛尔确实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给予我们力量。
同样地,维尔纳心里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人性善的追求,在认出玛丽洛尔是小时候广播员的孙女后,他决定帮助她逃脱德军的搜捕。最后,成功帮助她逃离了魔掌,却不幸成为法国人的战俘,最终在战俘营死去。
两个主角的人生邂逅了,只有匆匆忙忙的一刹那,但是,在这一刹那,人性之光得到了升华,人性中的勇气和善良得到了最好的彰显。
我的描述,仅仅只是这部作品某个方面,这部作品,关于人性,关于语言,关于手法,依然还有很多值得思索和细细品味的地方,惟愿我们都能在这部作品中汲取力量,为梦想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