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10年,虽然生活偶有波折,也可以说是辛苦,但也很感恩生活里的点点滴滴,有好几次想写点什么,最后都没写,车轱辘话反复的写也没有多大意思,能把工作和家庭成员照顾好了,有一技之长养家糊口,就已经很不错了,一个普通人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让风雨欲来时云淡风轻。
这个社会喜欢(24-34)岁之间的年轻人,他们有最充沛的气力和最小的家庭压力,我马上就不在这个光圈的保护之中了,35岁之后为什么这样,这和中国的人口结构有非常的关系,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涌入市场,后浪代替前浪,还有就是社会的需求,比如我毕业的时候学习的编程语言是PHP,10年之后已经不流行了,薪资的变动得看社会的需求,需求才能变得稀缺。
坦白讲我为此也特别惶恐和不安,怕没有足够的能力来保护和照顾家庭,没有稳定的收入,未来可能在养个娃,父母岁数也大了,那依靠什么来维持生活呢?有一阵子,内心的惶恐、焦虑不安涌上心头,很无助,这种时候只能多问问自己。
再将近4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寻找答案,为了保持所谓的职业竞争力,有印象的书看了80多本,30多个极客时间的专栏,不管未来以何为生,程序员都是现阶段最擅长的手艺,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要清楚自己能力的边界,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一个人一生的变化和一天的自然变化有异曲同工之妙,衰老是对抗地球引力的代价,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岁月如大江大河最后东归入海,别慌,发挥自己的优势,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勇敢的向前走。
工业革命以后,人们的生活节奏更加追求高效率,感受北京和村里的生活节奏、我喜欢生活在村里,那里的一天很长,日子也慢,食物也是自己种的,非常健康,但是没有工作,还得出来为生活奔波,生活从来都给你选择,但每段时间只能选择做一件事情,各有利弊。人生像马拉松,年轻的时候喜欢跑出去,老了反而想跑回去,世间最幸福的事儿就是一家人在一起生活,我12岁以后开始住校,后来就越来越远了,生活是个圆圈,等我有孩子他们帮我照顾娃的时候一家人又可以生活在一起了,只是,角色变了。
生活在刘震云的故事里了,他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他能把生活里鸡毛蒜皮的事儿写的非常细腻,小时候我也特别相当个以写字谋生的人,但我的家庭不允许有这么高尚的理想,而且我自己也写不好,不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是很危险的一件事儿,普通家庭就是技能谋生,养家糊口,剩下都是虚的,唐诗300首倒背如流,不如知道Tcp为啥要3次握手的原因也许能给我儿子多买瓶汽水喝,文化都是建立在富足的基础上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找到学习能力和方法尤为重要,我暂时还不具备(别的能力),大水漫灌,勉强在挣扎,也知道这个有点不妥,但除了多努力一点,实在是别无他法,可能也是我太笨的事儿,把最难的5年走的优雅,未来就会更轻松和惬意了。
放轻松,别怕,且努力且随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