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主题:我做过很勇敢的一件事
就我的人生体验而言,用 “回想 ”的方式挑出勇敢的那一件事,我想这不太客观,因为此情此景与彼时可能相去甚远。现在以为的 “勇敢 ”,也许在决定发生时并没有调动多少勇气,只是应景的反应,或者当时能做的最好选择罢。勇气,我想它是发生在决定之后,当我遇到万千困难时,每一次下定决心坚持,每一次在坑洼泥泞的路上又迈进一步,那每一个具体的行动远比起初的决定勇敢千百倍。
我在自己的朋友圈中是绝无仅有的 “闪婚 ”。还记得我和王老师相识于九月三日,之后的整个九月,北京最美的秋季,我们看了一场《东京审判》,聊了一场长长的天,决定随后到来的国庆长假一起出游,再到十二月初,我们便决定彼此终生相伴。
闺蜜们年长于我,每一个都为我捏把汗,围着我七嘴八舌追问种种。他做什么工作?赚多少钱?有没有房子?爸爸妈妈做什么的?有没有兄弟姐妹?什么?!离异,那有没有孩子?为什么离婚?前妻做什么的,去哪里了,现在再婚了吗?很多问题,我答不上来,在闺蜜的追问下才意识到自己此前根本没想到这个问题,即使她们反复强调,举例论证,我始终无法认同她们对这些问题重要程度的判断,我相信自己的潜意识。
认定这个人,是因为我相信他看穿了我。与前任男友们截然不同,王老师在相识之初没有评论过我的外表,也没有妄断我的性情,但他眼里含着一点点欣赏,笃定我是一个独立有主张,精神世界很丰富的姑娘。我所看重的那个 “自己 ”,与他所见不二,懂我,莫过于此。这个决定在闺蜜眼中过于勇敢,近乎冲动。我当时不过撇撇嘴,认为两个人有精神共同性,任何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而后来,在婚姻中一步步走来十余年,才理解闺蜜们当年所言 “冲动 ”意指为何?
其实,那些日常琐细的磕绊于我倒不算什么,诸如买房、装修这些动辄就吵散了一对儿的事情,在我们全无波澜,一来我比较神经大条,不拘小节,再来王老师照顾得相当周全。两家人的相处也比较和睦,四位老人质朴善良、通情达理,也无需我耗费神经两厢通融。只是,婚姻的本质对个性的压制,令我一度颓丧不堪。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在同一屋檐下融合,本来是两只自由自在飞翔的鸟,却必须得演化成一只鸟的双翼,目标合一,一起朝一个方向飞翔。对于那样爱独立,无拘无束的我,承受断翅的疼痛,忍受目标与方向的迁就,不勇敢怎么坚持得到现在。
大概五六年前,王老师在早稻田大学做访问学者,距离拉开,胡思乱想就慢慢泛上来生活的表面,我想换工作,又想创业,但各种想法都被他说服放弃,一时感觉没了自己,惶恐无措。妈妈见状,觉得我无事生非,她是聪明人,不会指责我,只是开玩笑说,你以为是婚姻家庭孩子束缚了你?那你说说你想干啥?不管你想干啥,就算你想烙饼,我咋也没见你买面啊?
老人的智慧就是这么平实又通透,我只不过用婚姻掩盖了自己的拖沓与恐惧,以为离开了婚姻自然一马平川。好在及时地从对 “婚姻 ”本身的绝望兜转回来,书写的过程跳过了当时挣扎绝望的痛苦,我想,已经无意义将这些痛苦再挖出来。这大概就是我做过很勇敢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