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的青年教师磨课比以往来的要早一些,开学第一周就贴出来青年教师的磨课安排表,我是第五周开始磨课。我的计划是第三周就开始选课,在网上搜查资料,第四周先组内磨课,第五周正式第一次磨课。
一开始,我选择的课是第五单元的《倍的认识》,因为去年去郑州参加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时,听过刘松老师讲过这节课,想着照着名家的思路去讲,应该可以节约备课的时间。然而,在找资料备课的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名师的课只能看,不能模仿。因为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学生的认知上是一个质的改变,看着越是简单的知识越难讲清楚。通过一个星期的不断查阅资料,不断修改教案,我觉得放弃这节课。我赶紧向教研组长清霞姐和其他老师请教,最终确定下来讲《认识周长》这节课。这节课之前很多老师讲过,比较中规中矩,没什么亮点,但也不会出错。
我在讲公开课时,一般的思路是第一确定课题,第二仔细阅读教参上的内容,如果教参上有这个课的教案,那就会被我重点反复的看。第三在网上搜索关于这节课的名家视频,第四搜寻教案,一般找别人讲过的优质课教案,看到哪个环节特别好的就摘抄下来,或者先收藏起来,第五是确定好讲课思路后开始一个字一个字的敲教案,理顺讲课的环节,制作课件。按照这个顺序,我开始准备《认识周长》这节课。
第一个试讲是在三(1)班,全组的老师都来听了,因为是第一次讲,有点生疏,讲完后大家都给我提出了有效的建议和意见,我马上进行了修改。原来用的是毛线来让学生理解化曲为直,但是毛线比较软,现场围圆形时不容易围成,而且下面的学生也看得不清楚。我换成了铁丝,提前围成树叶和钟表的形状。动手测量环节原来是让学生把数据记录在自己的作业本上,但是有些学生不太明白,不知道怎么记录,我重新设计了一张表格,每组发一张。图形的一周和图形的周长区分的不够清楚。
第二次是在三(3)班,还是全组出动,这次明显有了很大的提高,教案也更熟练了,教学环节也记的更清楚了。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还是不会说一个图形的周长,提问一个说的不完整,我补充一下,再提问还是不完整,我感觉这个地方耽误的时间有点多了就自己一总结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课后大家反映的就是让学生说的太少,就听见我一个人在讲,测量环节,因为小组四人共用一张记录表,有的测量完了就等着正在填写的同学,而有的是自己测量一个数据就记录一个数据,而不是我想的这个图形全部测量完了一块儿填写。下次我应该每人发一张记录表,这样就可以互不干扰了。
本来安排的第二次磨课是在29号,那天又开运动会了,第六周是国庆节放假,第七周又因为排练建队节的活动,继续推迟。第八周时,我问组长我什么时候上课,结果组长问了校长说今天下午第一节课要上,我的第一反应是太快了吧,能不能换个时间,但是转眼一想,早上早利量。算了,反正已经上过两次了,整个课的流程也已经清楚,就是中间隔了两周有点生疏了。于是中午也没有回家,赶紧把教具一样一样的准备好,把教案又重新熟悉了一下,可是时间还是紧张的。下午,在紧张中上完了这节课,中间有个环节我忘了,看了一下课件才想起来。上完课我长舒了一口气,自我感觉讲的不是很顺畅,话有点啰嗦,到后面课堂纪律有些乱,汇报时学生听的状态不太好,尤其是最后巩固提高环节,当时已经下课了,外面有点吵闹,学生也坐不住了。我快速总结了一下,结束了这节课。
回到办公室,我已经做好心里准备,等待着宋校长和评委老师们的批评了。没想到宋校长先表扬了我这节课,教具准备的充分,课件制作的也很精心,尤其是里面的动画部分,对突破重点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小组合作时同学们相互配合的很好,是真正有效的小组合作,又表扬了我们教研组,很团结,平时教研也很扎实。听到这里,我内心真的很兴奋,感觉到自己的努力终于被认可了。张国立老师还把我上课的图片发到全体数学老师群里,表扬我的表格制作的很好,教具很新颖。
最后宋校长指出了一些问题,很有针对性,听了之后我越来越觉得宋校长的水平真的很高,很多地方我都没有想到,也没有这种意识,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解和掌握的不到位。
(一)前面的内容有点重复。介绍一周时,还有一种情况没有考虑到,绕着树叶外面跑,没有沿着边缘,要跟学生强调好,必须紧贴树叶的边缘才是一周。
(二)汇报交流环节是重点,当同学们汇报完了,老师要适当的总结和提升,而不是单纯的复述一下学生的话,当一个扩音器。
(三)测量周长时,把平行四边形换成正方形,因为下节课就会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备课时要考虑教材的连贯性。
通过这次磨课,我感觉自己最大的不足之处还是对教材不熟练,每次讲课就只是讲这一节课,没有想到前后的联系。在数学理论方面比较欠缺。后面我会重点研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这本书,平时在上课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反思。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