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荒诞的悲喜剧,发生在战争年代一个和平边远的乡村小学。故事围绕学校里一位并不存在的老师驴得水展开。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并没有产生太强的距离感,观众旁观着这一群人的争斗,更能感受到每个人物内心的抗争与矛盾。影片中永远是风和日丽的天气,干净简单的场景,这种刻意营造的童话式美好背后隐藏的却是能够吞噬一切的悲剧。悲中有喜,喜只是点缀其间,增加荒诞感的同时,让悲显得更加深重而不可抗拒。
影片的讽刺意味明显,所有肮脏的骗局与交易都发生在本该最纯净的学校里,参与其中的正是孩子们的老师和校长。然而,影片更让人关心的不是它讽刺什么、影射什么,又或者有什么高大上的意义,而是片中每个鲜明的人物的命运。
吕得水老师,自始至终都是一颗棋子,一件工具。开始是被用来应付特派员,后来是美国人罗斯,需要的时候被捧上天,可以如鱼得水,不需要的时候,就都希望他回归铜匠甚至驴才最好。但当棋子有了知识和想法之后就成了一颗危险的棋子,他的欲望、贪念、仇恨被一次点燃,并且开始不受控制地膨胀(他自己也无力控制)。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任劳任怨的驴得水死得很彻底,被特派员、几位老师和吕得水自己大块吃掉了。无知质朴的铜匠是可怜的,被诱惑、利用,然后膨胀得人模狗样的吕得水也是悲惨的。
真正关心学校的是孙校长,因为这所学校是他的事业与梦想所在。那段跪在女儿跟前的哭诉与恳求不可谓不真诚,谁都会不忍拒绝。梦想遇到了现实,现实也被梦想绑架。为了保住学校,他欺骗、贪污、背叛、自私、利用。他肯定有过原则和底线,但没能逃脱被侵蚀的命运,直到有一天,再也分不清边界在哪。说到底,孙校长在乎的也不是学校或者学生,而是自己的梦想与事业,是自己。
裴魁山是一个有想法、想做事的人,但过于自命不凡,即使那么偏远、一天见不到几个人的地方,也要买一件浮夸的貂皮大衣招摇过市。他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所以可以不择手段去地追逐,所以也输不起,自己得不到的便要恶毒地将之毁灭。这样的人喜欢张一曼,也并不是欣赏她的美,只是占有和自我证明。
周铁男是个性格大条的愣头青,没有主见也没有心眼,有着那种没见过世面的血气方刚。什么也不懂,什么也没有,所以什么都不怕,只知道硬碰硬。但是,一旦遇到更硬的对手后就只有一个后果——脆断,断得比谁都快,都彻底。最后,只要能活命,他宁愿当一条狗。
孙佳佳,只是一个孩子,充满着最单纯的爱,包括对驴的爱,对父亲的爱。她忍受不了身边的阴暗与污秽,但无能为力,能想到的只是写揭发信,诉诸更高的权威。这就是一个孩子的天真。孙佳佳是自始至终最“干净”的人,她的出路只有两条,融入其中或者决然离开。最后,这个“最干净的人”选择去了延安。有人说这是过审的需要,谁知道呢。
张一曼,应该是这几个人里面最有故事的人,所以特地留到最后说。来到这个边远小学之前,她有过一些往事,电影中到底都没说明是什么,但那一首略带忧伤的《我要你》,以及裴魁山的恶毒辱骂,就已足够,剩下的自己遐想去吧。她算不得多么惊艳,但有着明显不属于那个荒凉之地的美丽与哀愁。她可能走了很远,放弃了很多,只想要不被打扰的生活,只想要无害的生长。然而,这都是奢望。逃得再远,人都是差不多的,为了利益可以毫不犹豫地碾压一切。她是没心没肺,甚至坦诚自己的放荡。她与铜匠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利益交换,她是在主动地投身其中,不求任何回报。她可以做到只要自己喜欢,什么都无所谓。现在想来,张一曼并不像一个现实存在的人,而像一种理想化的存在,代表纯粹的情爱、自由、快乐和美好。最后,张一曼被毁灭得最为彻底,这或许正是因为她的纯粹。
利益的诱惑就像一个血盆大口,所有人,甚至包括驴得水,无一幸免。谁的错,是钱吗?但一切终归平静,什么都没变。
题图来自:《驴得水》电影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