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徐耀良送我一本签名本《在阿庆嫂的故乡》,这是他《沙家浜人》后又出版的一本姐妹篇。
他是常熟沙家浜镇文化站的老站长,可以说今天沙家浜那么有名气,有一部分功劳应该归功于他,因为他为沙家浜鼓与呼,他为沙家浜发表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比如报告文学《美丽富饶沙家浜》发表在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铁军》杂志,纪实文学《叛逆者》在上海《大江南北》杂志连载。《沙家浜人》出版后,中国散文诗学会丁芒副主席题诗曰:
芦荡平湖,缔造了几代风流人物;渔舟茅舍,扮演了多少警人掌故;茶僚铜壶,煮沸过三江四海;横泾古港,还响着血火音符。石嘉梁、阿庆嫂,先驱身影未远去;钱月宝、陈洪贤,后继英杰更无数。千红万紫满湖里,把革命热土点染成画图,是谁执笔描此图?徐耀良出了一本书,满纸新鲜水乡味,一部地方英雄谱。
2001年期间,我在主编《泾渭》杂志,徐耀良寄来5首诗作,我都编发了。我觉得,一个很有名气的作家赐稿,实在是《泾渭》杂志的一大荣幸!这本《泾渭》杂志只出了2期,像沙漠中的一粒尘埃微不足道也。
还是说说徐耀良的作品吧。我喜欢这一篇《迷人的芦苇荡》:
谈及伤病员在芦苇荡养伤的故事,老张伯说,一次,一小队日本鬼子偷袭伤病员的所在地,村里的男女老少纷纷挺身而出。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伤病员。有位姓王的女护士来不及转移。女房东徐巧珍大妈把她打扮成自己的女儿,蒙过了敌人的追捕。新四军伤病员坐上群众摇来的小木船,纷纷转移到芦苇荡里。其中有一只木船被鬼子汽艇发现,在后面追赶,结果汽艇搁上了浅滩,中了新四军的埋伏。
这样的老故事已经埋没在往昔的尘土里,是徐耀良走访民间一一地挖掘出来的。借用陶祖寅的序言,说他是沙家浜的儿子:沙家浜哺育了徐耀良,也培养了这位对故乡拳拳之心的赤子,我们衷心祝愿他深深扎根在这方沃土之中,坚持不懈,孜孜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登堂入室,为沙家浜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