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气与欲望,聪明与智慧,人生策划与随波,这三者的自我细辨,是认知自我的一个关键点所在。人生的方向差异于根本认知的局限。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就已清晰的描述这三者的关系,言简意赅,常被人取以短文字,用于励精图治或淡泊心境。该文即可取短文,又是人生之大写照,通篇习读,系统展开就是一幅人生框架图,适用诸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此乃人生功夫的根本所在。我得病的根源也是在这里。志气与欲望不分,聪明与智慧不明,策划与随波不思。追求欲望,向外求索,随心所欲,致使心力衰竭,无法淡泊宁静。
静,乃一等一功夫,也是养身关键所在。
谈及静的古代文献很多,不赘言述,引两处文字,生活中还是有些实修的方式方法,待日后细细描绘。
古代养生学家所谓内心的“静”,《准南子•精神训》中提出的三个字——省嗜欲。还有,彭祖钱铿的医学秘籍也从医理上作了阐述:“气血者,人之华也,而五脏者,人之精也。夫血气能专于五脏而不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省矣。胸腹充而嗜欲省,则耳目清,听视达矣。”
指出只有“省嗜欲”才能使气血专一灌注五脏,才能使人耳聪目明、健康无病。反之,“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脏摇动不定矣;五脏摇动不定,则气血滔荡不休矣。”
故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劳。一个人若嗜欲无穷,其心理就会始终处于焦灼不安之中,于是“志气日耗”,气血耗竭,寿命必然夭折。
由动到静,并非易事,芸芸众生,万千取一。得病煎熬,切身体会,养身唯有从静处下功夫,养心唯有从事中下功夫,相得益彰,修身养性才真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