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讲到了P2P,银行理财的那些陷阱,那么今天聊聊股权、信托、保险的那些坑。
股权的陷阱
“人无股权不富”,不知道有多少人听到这句话,在一夜暴富心理的驱使下,马上一头就扎进了股权投资。
但股权投资可不像买房子等升值那么简单,就算是资深的投资人也不敢保证自己一定能赚钱,所以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谨慎行事。
陷阱1:“流程快,不用尽调”/干脆不让尽调
按理说,不让尽调这么明显的坑怎么还会有人跳呢?
这是因为这一类项目中不乏一些备受追捧的明星项目,例如前两年重组时遭遇滑铁卢的万达影视和炒得沸沸扬扬的乐视体育,坊间传闻融资时都是拒绝尽调的,只提供一个报告。
在这个眼见都不一定为实的年代,不做好万全的准备,仅凭媒体炒作和宣传就决定是否投资是一种对自己极度不负责任的表现,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做好投资,必要的准备一点都不能少。
陷阱2:上市对赌期绵长/宣布一年内就完成上市
从时间上判断,合格的Pre-IPO至少要在1到2年内能够申报材料。
那么一些上市对赌期绵长的,时间越长,风险就越大,例如前面提到的乐视体育,对赌期长达4年,其中不确定的风险太多了。
而时间太短也不合理,毕竟各方面的流程准备都需要时间,宣布一年内能上市的项目很可能是借壳或重组的项目。
如何避开陷阱?
首先是端正投资态度。
股权投资就像合伙做生意,一定要关注投资对象是否靠谱,不要抱着急功近利,等投资公司上市赚一笔的想法,能上市的公司总是少数,投资好企业才是正道。
其次是要了解自己投资的公司,做好尽调。
要想投资成功,投资者一定要对自己的投资对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在很大限度上避免了受骗的风险,也能对投资公司的价值有一个更明确的估值。
信托的陷阱
这之前,在刚性兑付“助力”下,信托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理想收益回报,在资管市场中积累了“良好”口碑。
但这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刚性兑付严重扭曲资管产品“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违反市场规律、加剧道德风险,已成为金融业内共识。
随着刚兑被打破,如今的投资者也需要正视信托的风险了。
陷阱1:跟风高收益
有人买信托就喜欢哪家收益高就买哪家的,然而一般情况下,收益率越高,风险就越大。
陷阱2:看历史业绩进行投资
市场上的信托产品大多已在事先确定了信托资金的投向,因此投资者可以透过信托资金所投资项目的行业、现金流的稳定程度、未来一定时期的市场状况等因素对项目的成功率加以预测,进而预估信托产品的盈利前景。
既然是未来一定时期的市场状况,那么我们用过去的经验来判断就是不对的了。
有些人很喜欢用过去的业绩来衡量是否值得投资,但过去赚钱的产品不代表未来也会赚钱,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很容易被忽悠。
如何避开陷阱?
第一,]选择信誉良好的信托公司。
投资者要认真考量信托公司的诚信度、资金实力、资产状况、风险管控力度,历史业绩和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因素,从而决定某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产品是否值得购买。
第二,预估信托产品的盈利前景。
这一点一定要注意信托产品是基于未来的市场状况投资的,所以一定要结合趋势来看,不要用过去的业绩来评价和判断。
第三,考察信托项目担保方的实力。
在选择信托理财产品的时候,不仅应选择融资方实力雄厚的产品,而且应考察信托项目担保方的实力。一般而言,银行等金融机构担保的信托理财产品虽然收益相对会低一些,但其安全系数却较高。
保险的陷阱
标准普尔理论认为,人的全部投资20%应该投资于保险,保证遇到意外时,利用保险的杠杆作用,支出一笔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前期保费投入的资金,保证生活照常进行,质量不下降。
这几年人们也普遍认识到了保险的好处,但为什么还是很多人不愿意买保险呢?
一个原因也许是被保险坑怕了。
陷阱1:销售纠纷
经常听到消费者这样抱怨,卖你的时候说的特别好,什么都能保。到真正理赔的时候,特别费劲,这也不保,那也不保。
其中有一个原因,很可能是你被保险销售人员误导了。
这种情况近几年有所改善,但还是有部分销售人员,迫于业绩的压力和利益诱惑,会为了卖出产品而夸大产品的保障范围,而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才发现实际不符。
陷阱2:理赔纠纷
当我们买保险时,保险公司会打出来一份合同,明确写出哪些情况能理赔,哪些情况是免除责任。但由于合同一般都较长,所以往往会想当然的觉得自己都理解了。等到理赔的时候,才发现跟自己的期望有出入。
如何避开陷阱?
1. 首选大公司
在保监会网站上查找销售业绩较好的公司,这些公司一般比较规范,可以在一定概率上规避被误导的风险。
2. 仔细看合同,慎重决定
签合同前,保险公司有规定,销售人员有义务逐条给你讲解,同时有义务解释你提出的所有问题。
所以在签订保险合同前,一定要把什么能赔什么不能赔,需要提供什么资料全部都问清楚。
欢迎关注【善道学院】,一起加速成长,早日实现财富自由~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