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 卡夫卡(1883~1924)年 奥地利作家
我以为,该小说是一部寓言性质的小说,因为它不求社会生活画面的丰富多彩,而是求社会现实哲理的深刻寓意,人的变形的本身不就是一种象征意义的吗?该小说的作者的笔下所描写的都是些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个充满矛盾的,扭曲的,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冷漠敌视,遭受磨难却不敢反抗,也不敢去反抗,向往明天的好日子,却又看不到出路。在作者看来,每一个人都是以我是为中心,真正维系着的人际关系的是金钱,是权利,是利益。一旦这一种关系的被破裂,人与人之间就只剩下了对峙,猜忌,隔阂,甚至是冲突。
其实,小说的篇幅并不长,但构思却很奇特,就是通过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地支撑着他的整个家庭的开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水供养着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最受到尊敬的人,父母夸奖着他,妹妹爱戴着他。当突然有一天的早晨,他起床就变成了一只令人厌恶的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再也没有能力将薪水和物质贡献时,一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的态度,逐渐地显现出了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打了他,母亲气得失去了理智,妹妹也厌弃了他。可萨姆沙并不以为然,唯一担心的是,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还能不能去上班,还能不能领到薪水,还能不能来养活自己的家人。渐渐地他远离了社会,远离了家人,孤独而又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与这个世界告别了。小说的作者就是用他那冷漠的笔调,怪诞的比喻,展现了那一些冷漠的人们,怪诞的事情。
也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能找到这一些冷漠的人,怪诞的事。一位领导人在位时,有多少人会去溜须拍马,鞍前马后,当他失去了岗位时,又会有多少人去呢?当一位老板财大气粗时,有多少人会去奉承赞唱,五体投地,当他经营破产,身无分文时,又有多少人会去吗?当一位失业人员,技能一般,当他拿着自己的简历去找那一些领导,那一些老板时,会有好的脸色,会有好的待见,会有好的果子吃吗?有时,我是很佩服小说的作者的,他在一百多年前写就这一小说时,就清楚地知道了这一社会的现象。人在起床前,人还是那一个人,人没有变,人在起床后,人还是那一人,变的只是身份,变的只是身份的外壳,但在世俗人的眼里,人就变得不是那一个人了。有时,我又是很佩服小说的作者的,他以小说的主人公萨姆沙变成了甲虫这一荒诞的事实,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的,对金钱的顶礼膜拜的,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的,最终都被社会挤压成了,变了形的不可思议的人。
记得格非在一次小说创作的座谈会上说;阅读卡夫卡小说时时,有一种最常见最根本的阅读经验,那就是卡夫卡的小说是一个黑暗的,没有边际的,开阔的空间。这就像一个人在不经意的地方,一脚跌进了黑屋子里,由于人们通常是从日常的生活的经验中得知,一定要从耀眼的光线中直接进入这一黑暗的地带。所以人们最为直接的感觉就是眩晕,等到人们视线能够稍稍地适应这一个黑暗的世界之后,才能看见这一个屋子里的一些物件,也仅仅是一些物件而已。这一些物件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摆放在这样的位置,物件与物件之间有什么联系,人们一时都一概无法知晓。这一些物件的形状,质地以及功能与人们通常所熟知的家具摆设有没有共同之处呢?因此,人们在刚刚看到它们时,自然就会产生一种陌生的怪诞的感觉。
所以我在想呀,小说作者的奇特的构思,象征的细节的描写,常常使人始料未及的,又在意料之中的,巧妙地将现实世界与魔幻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在毛骨悚然的,融汇碰撞的情节中,展开了对世界愚行的古怪幽默和辛酸嘲讽进行了追本溯源的探究,让读者们在心灵震颤中悟出其象征和寓意。作者是一个不被人理解的天才,又是一个被时间长河逐渐冲刷出来的大师。
所以我又在想呀,在小说的作品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日常生活里的家长里短的世界,另一个是充满极度不安的怪诞的世界。通过这样一个复合的叙述视角,成功地将这两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在他们的两者之间永久地摆动,将自然与异常,荒诞与逻辑,悲情与平凡,贯穿于整个作品中,使得小说具有象征意义,又使作品能引起读者们的共鸣。
我喜欢卡夫卡在小说中的运用象征手法来创作他的小说,但我又不喜欢他在运用象征手法时的那一些毛骨悚然的怪诞的描写方式。他还有几部我还尚未看的《饥饿艺术家》《城堡》和《地洞》等小说,不也知还会有时间去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