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3)张仪连横第一功
【原文】
显王四十一年
秦公子华、张仪帅师围魏蒲阳,取之。张仪言于秦王,请以蒲阳复与魏,而使公子繇质于魏①。仪因说魏王曰:“秦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无礼于秦。”魏因尽入上郡十五县以谢焉。张仪归而相秦。
[注释]
①使公子繇质于魏:让公子繇到魏国做人质。
[译文]
(周显王)四十一年(前328年)
秦国公子嬴华和张仪率师攻占魏国蒲阳。张仪说服秦王,把蒲阳归还魏国,并派公子赢繇到魏国做人质。然后张仪游说魏王说:“秦王对魏国是相当的厚待了,魏国不可对秦王无礼啊!”魏国于是把上郡十五个县,全部割让给秦国。张仪回到秦国,秦王任命他做宰相。
[点评]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给人以小利,让人心存感激之情,然后再获得更大的利益,并更加感激。这是张仪一贯的做法。这样贪图小利的的傻子也只有在衰落的国家能够找到,此时的魏国已经到了人见人欺的地步,被人卖了还帮人点钱。张仪凭此也正式登上了秦国操盘手的地位。
【原文】
显王四十六年
秦张仪及齐、楚之相会啮桑。
……
秦张仪自啮桑还而免相,相魏。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魏王不听。秦王伐魏,取曲沃、平周。复阴厚张仪益甚。
[译文]
周显王四十六年
秦国张仪与齐国、楚国的宰相在啮桑(今江苏沛县南)举行会盟。
……
张仪从啮桑回国后,就被免去了秦国宰相职务,改而到魏国任宰相,实际上还是为秦国利益服务,要魏国做个表率,事奉秦国,让其他诸侯也仿效。魏王不听。秦王伐魏,占领曲沃、平周。秦王暗中更加厚待张仪。
[点评]
据《战国策·魏策一》记载:“张子仪以秦相魏”,又记:“张仪欲并相秦、魏,故谓魏王曰:‘仪请以秦攻三川,王以其间约南阳,韩氏亡。’”
可见,张仪非是因啮桑之会表现不佳而罢秦相,然后再转投魏国。相反,张仪是凭借秦国的势力做支撑才担任魏国宰相的,目的是落实其所倡导的连横战略。
【原文】
慎靓王四年
秦败韩师于脩鱼,斩首八万级,虏其将、申差于浊泽。诸侯振恐。
齐大夫与苏秦争宠,使人刺秦,杀之。
张仪说魏襄王曰:“梁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地四平,无名山大川之限,卒戍楚、韩、齐、赵之境,宁亭、障者不下十万,梁之地势固战场也。夫诸侯之约从,盟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馀谋,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据卷衍、酸枣,劫卫,取阳晋,则赵不南,赵不南而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
[译文]
慎靓王四年(前317年)
秦国在修鱼大败韩国军队,斩首八万级,又在浊泽俘虏韩军将领䱸(sou)和申差,各国诸侯震动恐惧。
齐国大夫与苏秦争宠夺权,派刺客刺死苏秦。
张仪游说魏襄王说:“魏国土地不到一千里,士卒不到三十万,四面都是平地,没有名山大川之险,边防军要戍守楚、韩、齐、赵四国边境,真正能保卫国内城镇和要塞的军队不过十万人。魏国的地势,本身就是战场啊!现在诸侯各国,缔结合纵盟约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之国。这兄弟之国,有什么用呢?如今这世道,一母同胞的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而相攻相杀的,想再用当年苏秦合纵抗秦的计策,明显是不可能了。大王您如果不臣服于秦国,秦国出兵攻打河外,占领卷城、衍城、酸枣,再攻击卫国,占领阳晋,则赵国不能南下,魏国不能北上,南北交通断绝,合纵的纵没了,怎么合呢?我这样说,不是为了我个人的利禄,实在是真心为大王的国家着想,希望大王您仔细考虑。我愿意辞去宰相职务。”
魏襄王听从了张仪的话,背弃合纵盟约,托张仪的关系,向秦国求和。张仪回到秦国,继续担任秦国宰相。
[点评]
张仪成功地将魏国从“合纵” 里拉出并加入“连横” 。
可以将张仪的游说同苏秦做一下比照。
张仪与苏秦面对同一个游说对象,互相攻击,渲染各自主张的好处。这实际上是战国时代另一个刀光剑影的战场,一切兵戈战争其实早已在论辩中决出了胜负。
这次苏秦与张仪的论辩,看来还是以张仪获胜而告终。张仪的连横游说向来以暴力威胁为后盾,大肆渲染秦国武力侵略的严重后果,让弱国的国君胆战心惊。如果说苏秦在进行鼓舞斗志的工作的话,那么张仪就在进瓦解斗志的工作。
同是一个魏国,在苏秦看来既有地缘优势,又实力雄厚、足以与秦国抗衡;在张仪口中却变得势单力薄,地理上也处于四分五裂的位置,惟有侍奉秦国别无出路。语言对事实的改变、颠倒作用如此巨大,以致魏王左右摇摆、无所适从。同是合纵,在苏秦看来必能形成抗衡强秦的联盟和战略,在张仪看来由于利益不同、人心不合,终究会成为一盘散沙。历史的发展似乎证明了张仪的洞见,但其背后隐藏的更深刻原因是:实力是硬道理,“弱国无外交”,打铁还需自身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