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表面上看起来老老实实,乖乖地坐在课堂上,但是从上课铃响起的那一刻起,你就不知道他脑子在想什么。他整个课堂的时间都只有一个期盼,那就是期待下课铃早日响起。是孩子自己不愿意学吗?有的是因为孩子本身没有学习的意愿,完全不想学知识。而有的是因为以前的基础太差,确实没有办法听懂老师在说什么。针对后面的这一种学生,做家长的和做老师的都不应该轻易放弃。因为我身边就有一个例子,一个女生成绩一直在班里垫底,在初二那一年120分的数学试卷考了47分。当数学老师发试卷给她的时候,老师恨铁不成钢的骂了她一句垃圾。女生回到家以后,大哭了一场,把以前的所有课本找齐,饭不吃,觉也不睡,开始发奋图强,最后考到了我们这里最好的高中。以至于孩子的母亲现在到处宣扬,说多亏了那位骂她女儿垃圾的老师,不知道咋感谢这位老师。这个小女孩对她的母亲说,我只是想证明给别人看一看,我并不是个垃圾。
举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不要随便给一个孩子扣上差生的帽子。成绩再垫底的小孩,只要不放弃努力向上的良好愿望,都是可以挽救的。
那该怎么个救法呢?所有人都知道,我们其实每一课的教材学习任务都非常繁重。对于一些接受能力不好的孩子,旧的知识还没有消化完,新的一轮又铺天盖地涌过来。而知识本身又是系统性的,环环相扣的,前面的学的不好会导致后面的也无法掌握,这样恶性循环下来,孩子最后可能真的完全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知识点薄弱的地方要立即查缺补漏,随时向老师咨询。家长本身学历不高的话,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寻求其他帮助途径。绝不能不会的就不会了,听之任之,这样只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再者要从早期入手,孩子要从小的时候就培养他们爱思考爱提问的好习惯。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婴幼儿在18个月的时候已经体现出巨大的智力差异,贫穷家庭的孩子和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接收词汇量的差距,在幼儿园时期,孩子的专注力,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都已经有了质的差别。这也是为什么在学校里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一样的知识点,老师讲完以后有一批人立刻懂了,有一批人需要第二遍,第三遍,还有一学生人无论讲多少遍理解起来都很困难。所以比如语文和英文这两个科目,要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拓展他们的阅读量,英文更是要早早的入手,一旦把该打下的基础打下了,那么以后这两个科目都不会是问题。
第二。从幼儿园时期开始,当孩子拿着一个题目向家长们咨询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要去引导去启发,去跟孩子提问,比如说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的想法有哪些不周全的地方?要用讨论的方式调动孩子自己的大脑动起来。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形成爱思考的习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思考的能力所发挥的作用要超过死记硬背的能力。而思考能力的获得是需要培养的。
第三,从幼儿时期要多鼓励孩子去做一些比较难以完成的事情,培养他们的坚毅品质。比如去打一些比较难打的积木,去拼一些比较不好拼的拼图,去爬一座比较难以到达山顶的山。孩子会从不断征服这些困难的过程当中获得自信,获得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
第四。无论任何时候,孩子取得成绩,记得鼓励和表扬。同样无论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都不要立刻勃然大怒,要和孩子讨论去听听孩子自己的反思,然后问他下一次怎样才能做的更好,或者怎样避免同样的错误。在这种民主氛围下长大的孩子会不怕犯错误,主动学习的能力也会很强。
最后想强调一点,优秀孩子的成长从来都不是孤军奋战,背后都包含着家长无数的心血和付出。
对于那些确实已经无力回天的孩子,按照我们目前教育制度中考分流的这个做法,家长还是要去发掘孩子身上有没有什么其他的特别热切的爱好,然后根据孩子的爱好去确定一门谋生的手艺或者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