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性质,自然也就成了企业的内培师,经常的要组织培训,给员工上课。
企业内培么,自然和学校教育不同,下面坐的不是对老师言听计从、甚至佩服万分的学生,而是一个个有经验、有自己思考的成年人,何况很多人都是在不情不愿的情况下来参加培训的。
所以,内培师在课堂上常常遭遇各种挑战。以我个人的经验,在业务性、知识性的培训上,内培师只要有点经验、有点功力,基本上可以应对自如。比较麻烦的是那些实操性质的技能培训,如销售类的,不可能有100%成功率,遇到的质疑就很多:你让我学这个有什么用啊?遇到难缠的客户还不是无效。很多刺头学员甚至把火烧到讲师这里:你行你上啊,你未必有我厉害呢!这就让讲师很尴尬了。的确,又会做又会讲的讲师有,但是少数。而且,这有点象科学上的不可证伪命题,就算讲师亲身出马,这次解决了这个问题,下次未必能解决另一个难题。学员“u can u up ,no can no BB”的质疑始终存在。
这真是一个让人感到有点头疼的问题。往常,我遇到这样的质疑时,往往这样回答:谁说只有世界冠军才能当世界冠军的教练?只能说,世界冠军去当教练,培养出世界冠军的机会要大一些!
话虽这样说,其实,内心还是有一些底气不足的。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10000小时理论,即:要取得成功至少要经过10000小时的专业训练。当然,这并不是说,任何人在某一项专业或技能上花了10000个小时,就能成为专家了。那样会闹出“我都睡足了10000个小时了,怎么都没有成为睡眠专家?”这样的笑话出来的。
我理解的10000小时理论,是一定要有足够的刻意练习,积累到一定的阶段,你就可以成为专家了。注意,最重要的是刻意练习,而不是时间。在刻意练习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即时的反馈!而谁来提供即时的反馈呢?这就是教练或导师的活了。他们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冷静的检测你的行为,他们是依据一定标准来评判你的训练成效,从而指出存在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世界顶尖高手,还是需要教练或导师,哪怕这个教练或导师自身在技能上是这个行业的顶尖人物。
想通了这个问题,同时我也想明白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遇到学员的质疑时,我们也要反思,这门课程是不是设计出了客观、可衡量的标准来评价学员的学习行为,否则也是不符合刻意练习的要求的,学员的困惑也将始终存在。
这个时候,我们就得老老实实承认,我们的课程设计有问题,还需改进!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异类》读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