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
明嘉靖,居于深宫,几十年不上朝。
学界传统观点认为是:怠政。教科书版本则是:朝代初期,励精图治,朝代后期,不理朝政。
嘉靖,确实几十年不上朝,但没有不理朝政,嘉靖,甚至没有真正动用明代著名的内廷宦官力量,就已经牢牢控制外廷与朝政。
明代开国设计的体系是:废相,以多人内阁为外廷主体,以内廷宦官控制外廷,以独立于司法系统的特务机构加强皇权。
此外,明代用“位卑权重”的言官行使对外廷政府的监察权。明代“发明”的言官制约机制,目的是进一步控制外廷,维护皇权。
“言官”的力量演变到后期,完全超越制约与监察职能,而沦为党争工具。皇帝,不得不充当“言官”所掀起的党争的“裁判员”,皇权被自己设计的体系所绑架。
嘉靖,当做到居于深宫而能控制外廷,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不上朝而瓦解“言官”体系。
嘉靖皇帝,以不上朝和热衷于修道闻名后世。嘉靖的不上朝记录,后来被万历皇帝打破。而嘉靖的修道精神,与南朝梁帝萧衍献身佛教事业的精神,交相辉映。
嘉靖不上朝,但是成功控制朝政,说明嘉靖不是平庸君主。因此,嘉靖热衷于修道的举动,并非传统学界的所谓昏庸论,或许另有意图。 嘉靖长期修道,说明嘉靖热衷于道教。嘉靖修道的关键环节在于“青词”。嘉靖修道过程中,需要撰写“青词”(写给玉皇大帝看)。
嘉靖朝首辅、著名贪官严嵩及严嵩绝顶聪明的儿子严世藩,就是以擅长于撰写“青词”而闻名。严式父子撰写“青词”,表面上,是写出能取悦玉皇大帝的文字,事实上,是要把握嘉靖的心理,写出能取悦嘉靖的文字。
“青词”,是官员揣摩嘉靖心理的途径,更是嘉靖对官员的测试。嘉靖以“青词”为手段,判断官员是否具备把握与领会圣意(嘉靖的想法)的能力。
嘉靖这种“英明”君主,专注于当世的控制朝政,不在乎后世的误解与非议。
嘉靖朝流传后世的名言是:嘉靖嘉靖,家家皆净。此言出自著名清官海瑞。海瑞如是说,是表达对嘉靖的不满,是表达对嘉靖朝成为民众财富收割机的不满。
海瑞是中低级官员,嘉靖朝的苦衷,非海瑞式中低级官员所能理解。嘉靖,从初期的“中兴之主”演变为“嘉靖嘉靖,家家皆净”,是明廷将财政重负转嫁民众的结果。
嘉靖朝的内忧外患,使明廷的财政压力骤增,能缓解财政压力而又不增加民众负担的办法,其实是宋代王安石变法提出的“不增赋税而国用充足”的技术手段。
王安石的方法,事实上是用现代金融的思维与手段,以刺激经济发展增加国家财税收入。但大一统国家的吏治,并无法支持王安石的构想,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聚敛”,从此成为对王安石“不增赋税而国用充足”的定义。
王安石的前车之鉴,使明代自明祖朱元璋开国,就拒绝使用所谓聚敛式技术手段解决财政困局。财政的压力,舍弃技术手段,唯有针对民众实施赤裸裸的加征。加征,成为嘉靖等大一统国家帝王的唯一办法。加征,更成为崇祯朝亡国的最后稻草。
嘉靖朝的国本之争,是嘉靖登基的礼仪之争。嘉靖继承其堂兄朱厚照的帝位,朝臣认为,嘉靖依礼应该称伯父(朱厚照父亲)为“父亲”,而不能称亲生父母为“父母”。此礼仪要求,嘉靖坚决予以抵制。 礼仪之争是虚假表象,嘉靖朝的国本之争,与万历朝的国本之争,均是朝臣与皇室进行拔河比赛的借口,实质是权力之争。
嘉靖朝的礼仪之争,是北宋礼仪事件(宋室也发生关于称呼定位的事件)的翻版。差别在于,宋代的礼仪事件,朝臣意见不一,是真正的礼仪之争,非权力之争。
明代的礼仪之争,是礼仪称呼之异议下的权力拔河,体现宋明官僚的“进化”成果。
北方前线战士血流成河,南方灾民流离失所,朝臣视若无睹。礼仪之争,朝臣一致热血沸腾,义愤填膺。华夏进化至明代,残存文明的特征是:价值观扭曲之酱缸(柏杨论点)基本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