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童老师的微课文字稿
哭是孩子的语言,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积极正面的回应孩子,而非升起焦虑、抱怨的情绪。
哭根据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0-3岁的宝宝只有感知生命的能力,理性思维尚未形成,他的哭声是直接表达他真实的内在状态的,是孩子自身是真实表达。因此宝宝的哭泣大多是生理需求和吃喝拉撒睡有关。
有一些新生儿,很能哭的,抱着他抖了半天他还是哭。此刻,我们不要在头脑编:孩子怎么了怎么了……其实很正常,这大多和孩子的适应性有关,就好比有些人第一次坐飞机出国,做十几小时都没有什么,有些人却反应很大,很不舒服。只要宝妈内心转紧张为稳定,转害怕为喜悦,内在平和喜悦,孩子会很快自己调整好的。除了调校自己的状态,行动上可以多一点给孩子抚触,让孩子尽可能多一点感受到自己,能够很好地帮助孩子建立起他的边界感。
幼小的孩子在哭的过程中伴随着向妈妈怀里钻,挨着妈妈的乳头磨磨蹭蹭这些动作,就是孩子饿了,想要吃的。宝妈及时给孩子吃奶即可。
如果说孩子是一边哭一边揉眼睛的,表现得很烦躁的。而且是在某个固定的时间节点的,孩子这个时候很可能就是困了,想睡觉。宝妈需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睡觉环境。
孩子在睡醒后发现妈妈不在也会哭,比如午睡的孩子睡醒了,发现妈妈不在身边,就会哼唧几声找妈妈。如果妈妈还不出现,孩子就会开始流泪了。这种哭是孩子情感需求,宝妈只要回到孩子身边,很温柔地看着孩子,或者给到孩子温柔的触触碰。或者让孩子自由地在妈妈身边玩,孩子就不哭了。
孩子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磕了、碰了,撞到哪里了,或者摔倒了。孩子痛了、哭了,这时的哭也有区分的。
一种是孩子痛了,干嚎两声,这个时候若没有人理他,他很快会调整好,转向其他玩的。这种哭不是因为本身很痛,建议父母不要过分关注。过分关注,孩子就会变得很矫情,变得受不了挫折,碰到一点点痛都哼哼唧唧寻求帮助,就很容易发展成为外求的模式。这种痛,孩子是有能力去承担的,就让孩子自己去经验它。父母最好做瞎子聋子,当看不见,孩子会发展出自己的力量,自己去消化掉的。
另一种痛,就是孩子受到非常大的冲击,擦破或受伤了。他的哭声是撕心裂肺的。我们会看到孩子泪如雨下。这时宝妈需要保持一个放松的平静状态,来回应孩子。第一时间抱起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支持到孩子。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呈现恐惧紧张,宝妈的负面情绪恐会加重孩子的痛苦,影响到孩子的状态,因此首要调节的是宝妈自己的内在状态。这种情况下,切记不要告诉孩子自己去消化吧!如果宝妈不及时回应孩子,孩子会陷入痛苦并绝望的。
3岁之后 ,孩子的理性部分发展起来了。孩子的哭是孩子的情绪语言,孩子无声哭泣背后是压抑;半天哭泣不止是委屈;嚎啕大哭情绪宣泄。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眼泪看见孩子的情绪。
左眼流泪,内心有悲伤,右眼流泪;内心有愤怒。如果两个眼睛都泪流不止,那么孩子其实是处在即悲伤又愤怒的状态的。
如果他是无声默默的流泪 或者很低的声音哭,那么这个孩子是在压抑自己。
有些大孩子哇哇放声大哭,那么孩子其实是在宣泄,他透过哭把他的情绪释放出来。
有些孩子哭很久,哭了半天还在哭。这个时候孩子是内心充满委屈的。但是这个时候父母看见孩子哭那么久大多是非常焦躁的,会无意识吼孩子:你哭了那么久还在哭?你到底哭什么啊?!……一系列的责骂。这样孩子内心的委屈被撑大了,本来一点的委屈,变成非常大的委屈了。
如果孩子嚎啕大哭,完全没有顾忌的,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去限制孩子。不要骂孩子,自己的声音不要高八度,而是要低八度地回应到孩子。比如说:妈妈看到你哭,你可以哭,妈妈给你倒了一杯水,你喝完再哭。或者说:宝贝,妈妈要去做饭了,你可以用半个小时,半个小时妈妈就做完饭了。给到孩子一个时间框架。如果半个小时孩子还在哭,那么我们可以给孩子一个交流:宝贝,半小时已经到了,哇!你能力好大哦,还没有哭完是吗?那我们吃完饭再继续哭好吗?这样的回应比较容易打破孩子的状态。
无论孩子是哪种类型的哭,我们首先是要看见同理孩子最好能共情到孩子。比如说:妈妈看见你在哭 你是不是很难过。这时候还可以同理到孩子哭的情景,比如孩子因为被老师骂了所以哭。那可以同理到孩子说:妈妈很理解的,妈妈小时候被老师骂,这个时候妈妈分享自己曾经的经验,那么此刻不仅仅是同理,而是更近一步去共情到孩子了。这个时候你可以鼓励孩子用他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这个委屈的情绪,比如绘画和写作等方式,当然还有舞蹈,音乐唱歌,甚至带孩子做一些孩子喜欢的事情等等都可以的,令孩子知道有那么多方法可以表达情绪。这也为孩子将来不良情绪疏导提供了很好方法。
最后终结孩子哭泣的方法:你把手放在孩子的右上角去引导孩子。比如一个小婴儿哭的时候,你拿着一个摇铃在孩子眼角的右上方摇一下。玲玲……说:宝贝,你看这里有一个铃铛。那么孩子就会马上从负面的情绪里面出来了。孩子这个时候其实是眼前往右上方转动,去看那个铃铛了。当孩子眼球转向右上方,孩子创造的那部分就启动了。这个时候孩子非常容易能够从过程悲伤的情绪里面出来。
3岁以内的孩子,只要孩子你创造出一个新的画面,孩子的状态就会改变。如果是大一点的孩子哭,你可以引导孩子,把情绪跟人本身分开。比如孩子很愤怒的哭,你可以说:哇!宝宝你是不是被愤怒的情绪人绑架了?哇!愤怒的情绪人到底对你做了什么?哇!你准备什么时候回来啊?那个快乐的宝宝什么时候回来啊?妈妈准备了很多好吃的给宝宝吃。”
这样潜移默化,孩子就会知道情绪不是他,他跟情绪说有间隔的。他是可以脱离情绪的。这样孩子就会有转化的情绪,对情绪的管理能力就发展起来了。
我们明白了哭泣并能够识别它,知道每次哭泣都是背后有一份需求的。那么让我们看看自己的哭泣,启发我们内在思考:你最后一种哭泣是什么时候呢?你的泣哭是一种发泄还是有一份正面的意义,是启迪了自己还是启迪到别人。如果只是无聊的哭泣,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拦截到自己的着个哭泣,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表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