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一个需求层次理论,风靡全球,差不多所有读过比较多的书,或者上过大学的人,都听说过这个理论。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给我们分析每个人的生存状态、驱动力和行为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框架。他也告诉我们,人的生活其实是分为不同的层面或方面的。
关注到结构性知识问题
有一次口才培训课堂上,学习研习钻石法则,我安排了一个练习项目:台下的同学提问(立题),台上的同学以三点式回答。有一位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怎么看待“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个问题?
台上的同学一时语结,回答不上来。稍微停顿之后,他解释了这句话的大概意思,以及因为长久以来有这种现象存在,所以才出现与流传这么一句俗语——虽然这不是一个好的现象。后来,他也立题“怎么做到久病床前有孝子?”从晚辈应该如何孝敬、赡养生病的父母讲了三点看法。看似勉强过关,但暴露出整体知识欠缺与分析问题时结构性知识不足的问题。
也有同学当场问我,如果要讲为什么会出现“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个立题,该怎么来回答呢?”
我接着给同学们讲到了知识的积累与运用问题。而且就是这一次,我特别的关注到了结构性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这个问题。
梁漱溟的分析
梁漱溟先生被称为“中国的最后一位儒家”,他曾经在《东西方文化及哲学》一书中指出,人的生活包括了种种方面,概括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
(一)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宗教、文艺偏情感,哲学、科学偏理智。
(二)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对于周围的人——家庭、朋友、社会、国家、世界——之间的生活方法都属于社会生活,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和经济关系。
(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等种种享用,人类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的种种活动就属于这方面。
梁先生以这个知识框架来分析人类的日常生活,更拿这个框架来分析东西方的文化的差异与先进和未进。我在这里讲出这个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各位同学,平时要积累知识,而且要积累一些框架知识、结构性知识,这样就有利于在思考与讲话当中运用。
为何久病床前无孝子?
拿梁先生的这个框架,我们就可以分析“久病床前无老子”的原因,即为什么会出现“久病床前无孝子”这种情况?原因有三,也即父辈久病卧床会给晚辈带来如下三个负担:
第一,物质生活方面,增加了晚辈的经济负担,治病从古至今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第二,社会生活方面,增加了晚辈的生活负担,比如得花费很多时间来照顾,有可能疲于奔命。
第三,精神生活方面,增加了晚辈的心理负担,而且破坏了完美家庭生活的温馨浪漫氛围。
虽然,我们可以从道德上谴责那些不孝子孙,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有一句老话,也是一副对联,我觉得讲得非常深刻,据说出自清代王永彬的《围炉夜话》。话是这样说的:“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在这里说这话,不是为不孝子孙开脱,只是说有些时候确是力不从心,理解万岁。
三种自由及其他
回到前面的话题。我以梁漱溟先生提供的知识框架,对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原因作了三个方面的分析,大家觉得对不对?是不是很有道理?而且,大家一定要记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这个框架还可以用于很多话题的分析。试举三例:
例一。平时我们常常说,什么叫做幸福?幸福就是我们拥有三种自由:财务自由、时间自由和精神自由。这三种自由,差不多也暗合于梁漱溟先生所讲的人生的三个方面。
例二。如果你演讲中谈人生规划,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规划呢?不妨从精神生活、社会生活与物质生活三个方面展开具体的目标与方法。
例三。不管你是向别人描述你的痛苦,还是向听众发表演讲,分析人类一般性痛苦的根源,你都可以分别从精神、社会、物质三个层面去做原因的探讨,比如说精神压制、社会冲突和物质匮乏。虽然每个具体的人的痛苦都是不同的,但总体来讲都逃不出这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