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过一句话:中国人都在买买买,日本人却在断舍离。《断舍离》是近年来名声大噪的一本书,也许是因为人们在经历了高速经济发展的物质膨胀之后,重新产生了审视自己的需求。
书籍作者山下英子来自日本,作家,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因为她的这本书,在日本全国掀起了“断舍离的风潮。书中除了对断舍离理念的阐述和分析,还提出切实的思考法则和时间方法。很是符合我这种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结构强迫症的人,无论你是房间是凌乱还是整齐,我都推荐你看看这本书。
何为断舍离?简单地说,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寻找真正需要的物品与生活方式,从而让人生更加舒适的行为技术。
书中上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一些话:
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我们在考虑要不要丢某样东西的时候,常常会这样思考:“好可惜”“还能用呢?”“不能用了吗?”在这一种思考模式里,主语是物品。物品不是应该为人所使用,被人所支配吗?怎么思考的主体都是物品,而不是我们自己呢?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人类的决定不应该被物品牵着鼻子走。于是我依照在书中的观点,转换思维,用一种新的思维来审视物品与自己的关系,在决定一个物品的去留时,这样问自己,“我还需要这个东西吗?”
断舍离的时间点是当下。
审视自己,突然发现,当我自己感到悲伤、抑郁、焦虑、担忧的时候,所思想的事情总是在已经过去的过去和不确定的未来。而在当下,真正的问题扑面而来,各种因素迫使你不得不行动起来的时候,却稍有杞人忧天的现象。关注当下,不仅在于决定物品的去留和价值,还有助于我们对于思想、念头的把控。
想要幸福,我们需要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具体有3步:断,停止负面的思考;舍,顺从自己的心,割舍既有;离,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
我是一个喜欢囤积物品的人。有朋友这样形容我:“你就是只小仓鼠,看见啥都往窝里囤。”是的,我会囤积零食,哪怕有些吃了三分之一就不想吃了;我会囤积各种瓶瓶罐罐,总想着这个可以装豆子,那个可以当花瓶,而实际上豆子还是留在超市的食品袋里,整年也只买过1次花。
我也是个善于做加法的人,中学考试预期800字的作文,总能写到1200;工作后11页的PPT,总能做到20+;写作文案的时候,也总是不自觉地堆砌那些华丽炫目的辞藻……
我的囤积欲、不自觉的加法习惯,其实就是因为在内心身处有一个声音”多就是好“。以为多了就不会缺乏,多了就能提高生活质量。在经过这一两年的时间,回头看,不是,真的不是。优质的生活来源于质,而不是量;来源于合用美好的物品、宁静坚定的心灵、深邃洞见的思想,而不是满屋子裹着灰尘的各种物品。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