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日一则大二学生上吊身亡的新闻引发了网友关注。
3月4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在宿舍内上吊身亡,警方介入调查。当天下午,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学生崔某某被人发现在宿舍内身亡。校方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向当地派出所报案。崔某某是该校农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大二学生,今年22岁,家在乾县。据老师和同学反映,崔某某平时有点抑郁,前不久还接受过心理咨询老师的心理疏导。
实际上,同类事件,前段时间也发生在我办公所在的这所学校。
而学校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就设在我们办公室的对面楼。
每一天上班走到两幢楼中间的过道,我都会无意识地瞟一眼竖立在旁边草地上的不锈钢指示牌。
上面有两个箭头,指着两个方向对应的目的地。
就像一个关于选择的隐喻,只是这两个选项并非对立——选择向左是马上投入现实,继续进发;选择向右则是修整,让疲累的心先缓一缓,放一放,先整装,再出发。
工作向左。心理咨询向右。
选择哪一个都可以,但不要两个都不选啊!
2
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一切心理问题和痛苦的根源,其实就是“生存焦虑”和“死亡恐惧”。
不错。人的压力很多是来自于焦虑。而从这些新闻看来,不少人,仍然在焦虑和死亡之间,选择了后者。
所以,在我看来,本质上还是来源于选择。
选择面对虚妄缴械,空茫与抑郁就会发生;选择攀比争竞,自大与自卑就会萌芽;选择急功近利,焦虑和痛苦就会出现;
选择不过是一个念头。
这个念头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运用自认为的“理性”来解读万事万物,继而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那一个。
选择出门还是居家,选择看书还是看电影。或者,选择A职业还是B职业,选择娶哪个姑娘嫁哪个情郎。不过是想让自己舒服一点,事业发展好一些,生活过得好一点。
怕承担选择错误的后果,怕入错行嫁错郎,至少,怕选择错了浪费时间。归根结底是为了一个“我”。
这无可厚非。
只是,既然你是运用自认为的“理性”来进行选择,那就要有“承担结果”的心理准备的“理性”。
有了"试错"的心理准备就不怕去选,因为已经打好了“选错”的预防针。
这是其一。是针对那些因为不知道如何选择,而迷茫痛苦,无法自拔的人说的。
3
再说第二种情况。
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去抢救哪一幅?
结果,在收到的上万份答卷中,著名作家贝尔纳的答案获得金奖。
他的回答是:我抢救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获奖理由是: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一个,而是最可能实现的那一个。
其实,这个“救画”的问题就跟“老婆和丈母娘同时掉下水你应该先救谁”的问题异曲同工。
真到了那个时刻,谁来得及分析先救谁?逮着谁救谁呗!
这个世界没有完美,当然也没有百分百称心如意的选择,有的只是你把选择变成对的能力——这就是当下。
当下,是你能够解决,也是唯一能做的事。
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是其二。是针对那些囿于过往,为过去的选择错误而懊恼追悔,自我批判的人说的。
4
还有一种是因为当下的境遇而产生的焦虑。
这种焦虑是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实现”的渴望。
如果是前者,那就转变自身,付诸行动,往“实现”的路上走。这也是当下。
如果是后者,仅仅是源于对“实现”的渴望,但又自我设限,消极怠惰,那就是庸人自扰了。
我们都习惯了以“目的”为追求的“实现”。
好好念书,以后可以找个好工作;认真经营,这样事业才能一骑绝尘;找个贤妻良母,婚姻就能幸福美满……
然而有没有想过,当中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而且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目的”,要“实现”?
过好这一刻这一秒,不就可以了吗?
现在的社会,有着过度夸大的生存焦虑,同时也形成人与人之间焦虑的互相传染。
正如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踢猫效应”。即: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其实事情没有什么大不了,即使不幸成为那个最终的那个受害者,最难熬的也不过是当下的一个瞬间。
就像长跑到一定时间时身体面对的那个“极点”,此时呼吸急促,胸腔发胀,几近晕厥,只要想着再坚持一下,再咬咬牙挺一下就过来了。别想着终点线,也别想着跑多远,只想着再坚持一秒。
只想着当下就好,不要让终点线的压力,压垮了这一刻的你。
而于生活而言,当下的你必须要做的是什么?是呼吸。也就是,活着。活着就是上帝,就是一切。
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自己的日子是自己的。别人的看法是别人的,自己的想法是自己的。
不要被“成功”洗了脑,被“伟大”勾了魂。平庸又如何,平凡又怎样?
总之,千万不要在最好的年纪做最坏的选择。
5
既然说到当下,在这里顺便回答一下网友在后台问得最多的问题。
怎么把文章写好,人生阅历不够怎么办?
就是来自当下的读和写啊!
你在读吗?在写吗?只要“在”就行,你要“有”的就“有”了。
“在”就已经是“有”,可以说是同时存在的。万事皆是如此。当然当中需要一些因缘,但因缘是强求不来的,强求不来就不用去考虑,考虑也没用。
很玄吗?
其实不玄。
如写作,你“读”你的语感/词汇量就在“有”了(阅历不一定要自己亲身经历,通过阅读也能体悟到不少),你“写”你的叙述能力就“在”提高了,尽管这些“有”和“提高”是润物细无声的,但它就是在“有”了。
就像现在广州大街上开满的木棉花。
你已经种了一颗木棉的种子,种后它自然会生长,会开花,也就是说种的同时那朵木棉花就已经存在了,只是你暂时看不到而已。
而木棉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肥沃土壤,那是天定的你决定不了,决定不了的事就无需劳心伤神。
所以,只考虑种即可。
种的时候,花已经在开了。
我是悟恩居士,一个会写字的修行人。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