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1日 星期 三 天气 多云
你有没有发现,不管走到哪里,都能遇见似曾相识的人。
那种感觉又有点说不上来,就是看见某人,或许只是擦肩而过,似乎看到从前某人的影子。
一进大学,就发现住同层的一计算机学院的妹子特别像高中同班的纯瑶,一样的有点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尤其嘴巴,简直神似,所以对她印象就格外深刻些,后来深秋歌会,有听到她唱一首“一个人的行李”,好好听,到现在也是最爱的歌之一。
还是大学,有一次回家火车上,看见对面某女生特别像高中同学晓聪,又因为晓聪在天津大学,回南方应该也有可能是同一趟车,简直有冲动去问是不是就是她。
再后来,同事,路人,某些新相识或者未曾相识的人身上,都见到过旧识的影子。
我之前一直觉得,这是命运的一种安排,让你在哪里也不孤单。现在想想,或许这也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无论在如何陌生的环境里,总会有熟悉的东西,让我们感受到某种安全感。马斯洛理论不是说,除开最底层的生理需要,其次最重要的需求就是安全吗?
安全感这个话题,讲起来又能废话很多。像我这样瞎写点什么,又是更近一层的与人交流的需求了。虽然并没有什么实在的“人”。我想所有写文字的人都是一样的心境吧,写作,也是一种孤独又倔强的表现。我确实是想表达点什么,但并不想叨烦别人,更不愿与不懂或不愿意去懂的人浪费口舌。
前一阵子读到周国平的一段话——“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似乎为自己时时的社交恐惧找到了最合适的借口。
周作人也说,“老实说,我觉得人之互相理解是至难——即使不是不可能的事,而表现自己之真实的感情思想也是同样的难。我们说话作文,听别人的话,读别人的文,以为互相理解了,这是一个聊以自娱的如意的好梦,好到连自己觉到了的时候也还不肯立即承认,知道是梦了却还想在梦境中多流连一刻。”
是的,所以我喜欢做梦。晚安,愿你今晚也能做个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