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你打算向好友咨询一件事。但是等你兴高采烈介绍完,准备问询他的意见时,他的回应却是一脸茫然。令人抓狂的是,你觉得自己已经讲的非常清楚了!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意识到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场景。比如,写了一篇文章分享给朋友点评,结果他说看不明白你写的是啥;做了一场工作汇报,等你讲完之后,同事却大眼瞪小眼的看着你,一脸疑惑的样子!
如果你有上述的情况之一,那么请跟我一起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我们该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首先,你必须得知道关键点在于:
1、表达的方式符合逻辑
2、信息传递准确明了
01、表达的方式符合逻辑
人类很早以前就意识到,大脑会自动将发现的所有事物以某种秩序组织起来。也就是说当你在传递新的信息的时候。受众会自动的逐句理解表达者的思想,紧接着从中寻找共同点,最后将你所表达的思想归类组合,理解该信息的含义。
在这种信息接受机制下,如何才能更加快速有效的沟通?
这就要求你必须理清表达思想的顺序。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无论读者的受众的智商有多高,他们可利用的思维能力是很有限的。一部分用于识别和解读接收到的词语,另一部分用于找出各种思想之间的关系,剩下的的思维能力采用于理解所表述思想的含义。
所以说,你必须通过有效的方法减少受众在前两项活动上思考的时间,从而让受众用最少的脑力去理解你要表达的思想。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听众还需不断找寻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相信他心里很苦。你要表达什么,他也就没心思去弄明白了。
说到这里,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有效的方法?
当你在向受众传递新的信息而作表述时,你要首先明确以下两点:
1、告知受众与该信息相关的背景
2、解答受众针对于你的陈诉引发的全部问题
然后,我们就按照先提出总结性思想,再提出被总结的具体思想,自上而下的表达思想。
这样,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已经被归类和概括,而且一条一条的传递给受众,这样更容易被理解。
02、信息传递准确明了
首先你必须知道什么叫做信息?
信息即有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形成的意思表现(即句子)。
信息种类分为3种:
记述:描述事物的情况和现象本身。
评价:表述某一状况或现象好坏。
规范:要求事物应有的状态以及人应该采取的行动。
使用错误的信息种类会让我们误会你的意思
我们要明确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是否属于你真正想要传达的信息种类。(在这里你需要注意的是:评价信息包含评价条目和标准。规范信息通常是根据某个特定的行动原理而推论出来的。)
因为我们在陈诉自己的思想时,就是一条条信息在被传递,所以如果信息传递错误,那么受众很难正确的理解你想要表达的含义。
这种场景最典型的错误就是:用暗含评价的记述信息来传递评价信息。
举个例子:
你想告诉朋友某款车很不错。
然后你对他说:你看那车动力强劲,而且发动机是获了奖的。(这是一则记述信息)
通常我们会认为这是评价信息,因为获了奖暗含比没获奖的好。
但是作为不同需求的受众,获了奖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车性能比较好,另外一种车价格相对而言要高。
这样就会造成:
假如我是性能追求者,我会理解成你觉得这车挺不错。
假如我是性价比追求者,我会理解成你觉得这车不划算。
所以为了更准确的传递你的思想,你应该这样说:你看那车动力强劲。而且在同价位的车里面,发动机是获了奖的。(这才是一则评价信息,这样我才知道你是基于什么样的标准来判定它不错的。)
所以,你需要明确你要传递的思想是属于哪一种信息类型,然后按照相应的规范表述出来。
使用不完整的信息传递会让我们一头雾水
正如前文所说,你需要告知受众与该信息相关的背景并且解答受众针对于你的陈诉引发的全部问题。
所以,当你想要传递一则记述信息时,受众会期待你做出解释。(评价消息)。到最后,你还需告诉他该怎么做(规范信息,也就是基于什么样的行动原理做的推论)。
这样才能让受众接受认同你的观点。
同样,来举个例子
你向朋友推荐一款拥有防爆轮胎的车。
描述一:这款车没有备胎,因为它使用的防爆轮胎。(记述信息)
描述二:这款车没有备胎,因为它使用的防爆轮胎。与普通轮胎相比防爆轮胎不仅可以防爆胎,而且轮胎泄气的情况下,车辆仍然可以80公里/小时的车速行驶80公里。(记述信息+评价信息)
描述三:这款车没有备胎,因为它使用的防爆轮胎。防爆轮胎在轮胎泄气的情况下,车辆仍然可以80公里/小时的车速行驶80公里防爆轮胎。据统计,国内高速公路70%的意外交通事故是由爆胎引起,所以你应该选择有防爆轮胎的车。(处于安全性的考虑)(记述信息+评价信息+规范信息)
这三种描述,我相信第三种更容易让人接受你的建议!
写在最后
如果说表达的逻辑是框架,信息就是一个个工具。在框架里面,如何用这些工具搭建起宏伟的建筑(思想呈现)就非一日之功了!
Anyway,无论我们说话还是写文案,归根结底还是表达的艺术。所以,学会有效的表达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这里我只给大家一点点启发,需要详细了解的我推荐大家去看一下:《金字塔原理》芭芭拉·明托 (Barbara Minto) 著
好了,今天先说到这里。咱们下期再约!